第117章 :4香烟牌子 5 背课文(2 / 3)

起去农场,但他死活不肯。按当时他家一工一农的条件,他被分到了大集体工作(即集体所有制单位)。

丽华要去农场,张妈倒哭了好几回,还差点和丽华妈翻脸,可德明这个没心没肺的却一点也不在乎。

本来,德明一直是非常欣赏丽华的。自从丽华去了农场,不知有意还是无意,他开始渐渐疏远丽华。丽华到了农场后,每星期给他一封信。开始他还写写回信,也就是三言两语,敷衍一下。老实说,他也写不出什么像样的情书。到后来,他一个月也懒得回一封信,他怎么就不知道丽华的心思呢!丽华一气之下,就再也不给他写信了。不知是吃错了药还是鬼迷了心窍,我们的苦劝他置若罔闻,死也不肯回心转意。在我们心中,好像能这样拒绝丽华的不应该是德明,而是另外一个没有良心的家伙。就这样,他们断了。在我们看来这简直不可理喻,他也无法解释。

几年后,德明用他的花言巧语,将他师傅的女儿,一个比丽华漂亮得多、也年轻得多的小学老师骗到了手。他虽然重色,但不轻友。他几乎是在第一时间向我们通报了情况,照例要我充当他的狗头军师。

他们的儿子活脱是个小德明,像德明一样淘气,但嘴却非常的甜,叫起大人来像开机关枪,十分讨人喜欢,也不知道是跟谁学的,是张妈的最爱。德明打儿子,她就是孙子的保护伞了,她忘了当年自己打起德明来是心狠手辣,从不手软的。德明不服气,张妈告诉他,你们情况不一样,我打你,主要是你功课不好。你儿子是淘气,但他的功课比你好百倍,所以不许你打。见自己的老底被揭了出来,德明只好“吃憋”(没话可说),不响了。

德明自己书读不好,却把儿子的学业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堤内损失堤外补,老子损失儿子补,说这话他也不脸红。他把张妈对他的手段:打加罚,全都用在了他儿子身上,而且加以发扬光大,他是软硬兼施,赏罚同行,恩威并举。

德明老婆是小学老师,教育辅导孩子不知比张妈强多少倍。他俩夫唱妇随,一个管教,一个管打。他儿子这点倒像他,是从小打大的。德明的儿子也是块读书的料(德明四个兄弟,读书都很好),大伯二伯经常给他点拨,他玩的劲头丝毫不比他老爸差,不知怎么,玩着玩着就玩进了师大二附中(SH当时最好的高中),成了他们家最有出息的孩子,比他老爸强上百倍。

国家首发股票认购证,赌性正旺的小弟力劝他买一些,碰碰运气。可德明认为这钱是丢进水里打水漂了。等小弟成了千万富翁,他捶胸蹬足,后悔万分,感叹起青出于兰而胜于兰了。

德明从来就不是个安分守己的家伙,认为靠工资发不了财,起初是不务正业,混几天病假,到外地去贩运一些东西来投机倒把,还倒起外烟来,发了点财。后来他干脆辞职,弄个执照,干起了个体户。他发现贩运香烟有风险,弄不好还要进去,小打小闹成不了大事,便半路出家转向经营古董,这也是一项他从小的爱好,喜欢收藏。

他在东台路租了一个摊位,雇了一个帮手看摊子,他跑进货。德明精于看货色,善于谈价钱。为了生意,他与社会上的三教九流,白道黑道,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养成了他英雄加流氓的性格。他读书不行,但会看人头,讲义气,不怕死,浑身是胆,出手大,江湖那一套背得滚瓜烂熟,所以在道上结交的那些朋友还算可靠,帮了他不少忙。

有一次,他带了一万大洋(八十年代的人民币,值钱)进深山收古董,半道上被打家劫舍的拦住了去路。面对一群劫匪,他一身是胆,毫无畏惧,一人勇斗群匪,终因寡不敌众,被人生擒活拿绑了去。五花大绑的他被推到了山大王(匪首),德明没有丝毫的胆怯,死不低头讨绕。给他上刑,听德明说是一种抬杠子,给双手上老虎凳,土办法。但行刑的听不到一丝一毫的喊叫,却是一阵阵狂笑,笑得那些打手腿脚发软,下不去手了。

那山大王认定德明是条汉子,便亲自给他松了绑(学刘备那一套?),奉上抢来的一万块钱,拱手称兄道弟,要和他结拜为兄弟,还大摆宴席为德明压惊。他真的成了杨子荣。德明就吃那一套。他三国看得太多了,便称匪首为大王,但死也不肯结拜为兄弟,因他已有我们三个生死结拜兄弟。那大王大受感动,便随了德明。对于一万块钱,德明搬出了江湖规矩:这一万块就算小弟向大王你借的,来日必报,大家赚钱,有福同享。

就这样,这条路被德明打通了,他是来去自由,一路上受那大王关照。深山的百姓没见过市面,一个破罐、破玩艺儿没几块钱就被德明收了去。同时他还低价兼收国库券,他发了狂财,而每笔生意他都和那大王分享。后来当地公安机关把这伙匪徒一锅端,德明这条财路便断了,幸好那山大王讲义气,没有供出德明,其实德明也没参加过抢劫,只是和山大王称兄道弟而已。

收古董要有相当的专业知识。在这方面,他一反常态,变得非常勤奋好学,看起专业书来是废寝忘食、通宵达旦,讨教起来是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