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18 刻花,迷路(3 / 3)

还可以另拷火油(煤油),两角四分一斤。有的烟纸店还卖老酒酱油等,说白了就是一家小杂货店。零食更是丰富,几排铁架子上的大玻璃瓶里,有盐津枣、盐津条、咸老卜干咸橄榄、奶油桃板、鱼皮花生、白糖杨梅、话梅,还有弹子糖、棒头糖、花生牛轧糖,样样要钞票。常有小孩在烟纸店里东看西看,想买又没钱,只好看看,解解馋。

我们每人出三分钱,花两分钱买了一小包盐津枣,四人分着吃。余下的一角可以看十本小人书。在小书摊一分钱可以看一本或两本。大人的书贵一点,还可以借回家。德明二哥就经常来借掉眼泪的书,借到好书几个要好同学一天二十四小时轮流看(省钱)。

烟纸店隔壁就是小书摊。主人是我班阿明的阿爷(宁波话:爷爷),住同一条弄堂。他瘦瘦的个,脸上没有四两肉,阿婆讲过的。他两个腮帮子凹进去,好像后边的牙齿全掉光了(其实全健在)。脸瘦,两只眼睛却是水泡的,皮肤白白的,跟小孩差不多。那油光发亮的秃顶上倒还省下几根又长又白又细的软发,我想他应该只留三根在头顶上,其余的全拔光,这样看起来反而会有趣些。他的喉结是有大又尖锐,而且在脖子上滑上又滑下,像什么我形容不出,我想总有一天它要戳破皮肤穿出来。他还整天拿着两个核桃捏来捏去,手上的青筋是根根突出,如同花盆里露出的树根。我经常为他担心,那露出皮肤的青筋万一断了怎么办。

小书摊一般都很简陋:一间街门面房子,放七八条长板凳,书架靠墙,品种繁多。进来就付钱,自己拿书看。看书的多常客,加上是街坊邻居,和摊主都很熟。看书的都很守规矩,付多少钱就看多少本书。不过也有人趁摊主不注意,悄悄地和别人换书看,这样一分钱就可以多看几本。但如果被摊主捉住,就会把书收去。有时还要告诉你的父母。

除了固定小书摊,也有挑着担子的流动小书摊,就是书的品种少一点。除了小人书,还有几个长长的小矮凳。出了钱的坐着看书,没钱的这时就可以拆外快(占便宜),站在人家后面看,摊主一般也不赶你走,因为这里不是他的地盘。

小人书图文并茂,文字简洁,故事精练,通俗易懂,就算有几个生字,看看图画,意思也就八、九不离十了,所以小书摊是我们十来岁孩子最喜欢光顾的地方。我们四岁起就到来这里看小人书了,那时只是看看图画,猜猜意思,很多礼拜天就是这样打发的。不少家长把小书摊当托儿所了。是小人书激发了我们要认字识图的愿望,养成了热爱看书的好习惯。

我们已把(西游记)看完了,今天是来看(三国)的。平时放学后看(三国)的人多,连集的很难拿到,要等。现在正是小书摊的空档,这下全借齐了。因为我们和阿明爷爷很熟,他还另外给我们加了两本,当然,我们换书看阿明爷爷是睁一眼,闭一眼。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关公的神勇,赵子龙百万军中救阿斗,杀它个七进七出,诸葛亮七擒孟获,这些都深深地吸引了我们。小人书的魔法真是太大了。从那些小人书中,我们懂得了做人要讲义气,守信用,重友情,助人为乐,长大了要为国家效力,尽忠报国。报纸上天天宣传的英雄人物是黄继光、邱少云等,我们也就是嘴上说说,心里真正崇拜的还是(三国)、(岳飞)、(扬家将)和(水浒)中的英雄好汉。

小书摊撒满了阳光,太阳是那样招人喜爱,照在身上暖烘烘的,就像报纸上说的:像春天一样温暖。我们美滋滋地、一粒一粒地抿着盐金枣,尽量延长享受的时间,全神贯注地看着那画面精彩的小人书。对我们来说,这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突然,德明问我:“阵前两员大将撕杀,双手拿刀、握抢、使鞭或抡锤,又不是单脱手,如何腾出手来勒马缰,战马如何知道主人的意图?如何进退和躲避,难道任它自作主张?战马配合得不好头就要搬家。”我再仔细看,果然如此,德明不说我还真没注意到。这个问题把我难倒了,我狠命想了想,哪里想得出。

但我必须让他明白,我比他懂得多:“有两种可能,一是在撕杀时战马不用勒马缰,它知道怎么走步和躲避刀枪。”糟了,第二种可能我还没想好。

“那第二种呢?”他想看我的笑话了。

“第二……可能是画小人书的人自己也不知道。”我强词夺理。

“我就知道你是万宝全书缺只角。”

“看你的书,这用不着你关心。你读书这样细心就好了。”我搬来了张妈平时训他的话。

我们就这样一直看到小书摊打烊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就像张妈说的那样:要是读书这样卖力就好了,功课和明天要背的课文早到九霄云外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