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跳起来花头是蛮透的,规则也多,我们男孩不感兴趣,也不懂。简单地说,就是用脚和小腿把橡皮筋按不同的花样绕来绕去。完成了一套固定的动作后,拉橡皮筋的人就把橡皮筋往上升一节,从脚腕、膝盖、腰、肩、一直升到头顶,难度也逐渐加大。一边跳还一边唱,唱的最多的是“马兰花开二十一……”跳橡皮筋一般是用单根橡皮筋,有时也用两根橡皮筋一起跳,难度更高。
接下来她们要挑人分组。论水平,海伦第一,依次是林媛、丽华和晓萍。游戏中如要分组,一般用“乒东里乓琅齐”(沪语),有的地方作“乒令乓琅齐”,即用手心手背来分组,比较公平。来的时候,大家一起喊“乒东里乓琅齐”,每喊一字,双手就拍一下自己大腿两侧,调整自己的节奏,大家保持一致,当喊到“齐”,大家一起出手。出手过早或过晚都算犯规。如果她们是两手心和两手背,这样一次就分好了。如果是一手心,三手背,少数的出局,剩下的三人再来一次,第二个出局的和第一个出局的人成一组。结果是海伦和晓萍分在一组,这样两组的实力相当,今天她们要跳双根的。
德明和大铭老老实实、但又不十分心甘情愿地拉着橡皮筋。她们四个跳得正欢呢,我和小黄拿了林媛的两块球板,在一旁打起了三毛球。顾名思义,它有三根羽毛,插在一个橡皮头里。三毛球打起来会转,速度比羽毛球慢,所以适合小孩打。最主要的是它比羽毛球便宜,场地要求不高,我们都喜欢。
这样你来我往打了没几个回合,我们浑身是汗了(对抗性太强),便坐在地上,歇了一会儿。我回家拿了根细竹竿,和小黄练起了跳高。这是我的强项,全班第一。听体育老师讲,原因是我身高,体轻(因为骨头轻),肌肉弹性好,最主要的是我人聪明,悟性高,动作技巧掌握得快。老师在学校教的是横跳(横式),但我已会俯卧式(腹式)跳了。有一次,老师要我们领教一下最新式的跳法,说这是跳高运动员倪志钦打破全国记录的跳法(后来他用这种跳法打破了世界记录)。我没几次就掌握了腹式的要领,德明胆子大也能跳腹式,但技术不到家,和我差一大节。至于其它同学,则只能在一旁看看罢了。
在弄堂里是不能跳腹式的,因为没有大垫子,容易出事。我先压压腿,然后在原地直立跳了几下,再用双手用力搓搓小腿和大腿。这是准备活动,等会儿跳起来就能看出它的效果,我们每次上体育课都是这样先做准备活动。小黄拿着竹竿,我从德明的记录起跳,墙上都刻着各人的记录,很轻松地飞了过去。第二跳我要小黄升两块砖的高度,约十公分,我要气气德明。我原地跳了几下,再起跑、加速,一跃而过。德明睁着小眼睛,呆呆地看着。
接着我们练起了竖蜻蜓(倒立),头往下,双手往地上一撑,双脚便翻到了强壁上。不过我们水平有限,只能把双脚靠在墙上,不能腾空。德明竖蜻蜓的本领最高,他不但能倒立,而且还能用两手撑地走好十几步呢。我们倒立着,小黄说倒着看跳橡皮筋蛮有趣的,我这才仔细地观察她们来。
这时,橡皮筋已经升到了两位男生的肩头。晓萍已经输了,被关了起来,要海伦救她出来(跳橡皮筋的一种规则)。只见海伦用手扶了一下橡皮筋,然后腿轻轻地往上一伸,两腿就成了一字形(这是跳舞的动作),一下就踏住了橡皮筋。绕上一根橡皮筋后,接着一转身,一只脚勾住了另一根橡皮筋,又是一转身,跳了起来,嘴了里还念念有词。我们眼花缭乱起来,就翻身下来,站在一旁观赏了起来。
海伦的腿特别长,那跳舞的腿,跳橡皮筋对她来说是小事一桩。她节奏感强,弹跳力好,技巧高超。也许和跳舞有关,她跳起来双手也有些舞蹈动作来配合(手不能碰橡皮筋,否则犯规)。你看那根橡皮筋往上弹起,她的右手及时上举,单手投降,手腕还来回转动(就像小时候她跳美丽的哈瓦那),左手自然放下。弹下时右手放下,左手举起。她双手一上一下,时左时右,同时两条小辫子也随着双手上下左右跳动,与腿部动作一配,就像跳舞一样,非常优美(比现在舞台上的伴舞好看多了)。她轻盈的身体随着节拍转过来再转过去,她把自己绕进了橡皮筋,我还没看清,她又绕了出来。我认为看海伦跳橡皮筋就不会觉得厌烦,还有她跳起来眼睛是不看橡皮筋的,这是她与众不同的地方(因为跳舞要很强的记性)。
不过我觉得奇怪,她的脚如何勾得住那弹上跳下,忽左忽右的橡皮筋,她凭什么知道它们的位子,难道她是个妖精,浑身上下长了眼睛?这个问题我一直思考到比赛结束也没有想出个所以然来,看来它超出了我能力范围之外,我还要多看(十万个为什么)。
最后一轮,海伦和晓萍赢了。经过几轮比赛,她们满头大汗,精疲力尽,便靠在墙上休息。
这时德明脚痒了,要我们帮他拉橡皮筋,他也要试试。大铭说他站累了让我和小黄拉,我俩不愿干。海伦愿意,但我们男生也要出一个人。我和小黄你推我让,争执不下。晓萍建议我们“猜东里猜”(沪语,即石头、剪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