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鉴定大师(1 / 2)

超能大保镖 王九天v 2378 字 2017-05-17

“这颗人参刚挖出来不久,种在土里也许还能活的。”童话觉得天造万物不容易,这颗万年人参他其实本就不忍心用来做汤。

“童话哥哥,你想把人参种在院子里啊?”刘思思问了一句。

“对呀。”

“可是,种在院子里会招来小偷的。”

“说的也是。”童话觉得刘思思说的没错,林家别墅这小院墙连只兔子都能跳进来,自己也总不能天天看着啊。

“弄个大花盆!”

想到这里,童话将那万年人参放进了屋里,随后出来和刘思思再次出门了。

“童话哥哥,我们去什么地方啊?”

“去古玩街。”

童话还要赚钱给苏雨辰买车,而这次正好在去古玩市场一趟,他知道哪里有很多仿造的元青花大罐,随便买一只就可以用来种万年人参了。

一天之内,童话和刘思思第二次回到了古玩街。

此时,已经是下午四点,因为是大夏天的缘故所以天气依然很热。

古玩街内,童话和刘思思来到了一个专卖瓷器的地摊前,大小胆瓶无数,有些甚至都有一米多高,其中还有很多“元青花”的大罐非常漂亮醒目。

“童话哥哥,这是个什么东西啊?”刘思思蹲在地上,指这一件“元青花”大罐问童话。

“元青花。”童话没有道破是仿品,这一行有它自己的规矩,而童话对这些规矩非常熟悉。

元青花,顾名思义是元代的青花瓷器。

青花瓷从宋代开始出现端倪,到元代正式成型,于今天已经超过六百五十年的时间,历史上并没有关于“元青花”的任何记载,世人对于“元青花”的概念和认识还要说道一个外国人。

一个名叫珀希瓦尔大维德的外国人曾经收藏过一对铭文为“至正十一年”的青花云龙纹象耳瓶。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一个米国学者约翰波普博士根据这对纪年瓶,结合土耳其托普卡比宫博物馆和伊朗阿德比尔寺藏品。

从传世器物中辨识出一批与“至正十一年”铭青花云龙纹象耳瓶纹饰类似的青花瓷器,将它们命名为“至正型”青花。

日后这对青花瓶成为衡量许多相同类型瓷器的一杆标尺,用这对瓷瓶上的纪年文字以断代,减少了许多费力的说理和繁琐的考证。系统认识和研究“元青花”的历史不过六十年。

几乎所有的“元青花”瓷器都没有纪年身份,存世的相关文献资料也极其稀少,后来有人研究得出不算明确的结果,‘明朝推翻元朝后对前朝的瓷器和有关文献,进行过毁灭性的打击所致。’

“元青花,那元青花和青花瓷有什么不同吗?”刘思思问了一句。

“元青花”当然是指的是瓷器的烧造年代,从元代起青花瓷就已经成熟了,现在的收藏者大多收藏的是元、明、清三朝的。

洪武前期青花瓷的质量不高,与元末瓷器很难区分。”

“童话哥哥,那你能区分吗?”

“那当然了,我可是鉴定大师。”童话很难改掉不谦虚的毛病,但在刘思思眼里那是一种绝对的自信心的体现。

“鉴定大师?”

当童话说出那句鉴定大师后,一个衣冠楚楚的青年马上将目光看向了童话,那不是别人,而是被童话教训了不止一次的齐小天。

当齐小天注意到童话的时候,他先是一愣,但他并没有开口说话,只是站在一旁默默的观察着童话和刘思思的一举一动。

“童话哥哥,那这个元青花是真的吗?”刘思思问了一句,如果童话说是真的,那买下来肯定又能大赚一笔了。

童话没开口,只是微微摇了摇头。

“原来是假的啊,太扫兴了。”刘思思并不知道这行的规矩,所以才说出了一个古玩行最忌讳的“假”字。

古玩行内的人其实最忌讳的就是一个“假”字,而就算逼不得已的身后人们也不会说假,而会说“仿”,而仿品中也分“新仿”和“老仿”。

“咳咳!!!”

当刘思思说出上述那番话后,地摊的老板——一个三十多岁的青年很不开心的咳嗽了一声,他的目的不过也是提醒刘思思而已。

“老板,你们这里有没有真的元青花啊?”刘思思问了一个非常白痴的问题。

青年差点把刚刚喝进嘴里的茶水吐出来,不过很快的他便上下打量了刘思思和童话一眼,并断定那是两个“棒槌”。

“有啊,不满这位小姐说,我这里还真带着一个。”青年很热情的说道。

“在哪里啊,拿出来我看看。”

“就在我身后。”青年站起身,指了指身后那个足有两米多高的大箱子。

“哇,这么大,不会是假的吧?”刘思思误打误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