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大老李
在萨哈罗夫乐器店午休吃饭时,大老李和安娜两个人在厨房吃,萨哈罗夫一家三口在小饭厅用餐。
这天,在厨房吃饭时,安娜告诉大老李,她听柳芭说全家要搬到新京去。“我也去吗?”大老李赶紧问安娜。
“当然。我问过了,柳芭全家还有你和我,咱们统统去。”看安娜高兴的模样,大老李就知道安娜也非常乐意到新京生活。
听说自己将和萨哈罗夫家一起搬到新京,大老李高兴得不行,搓着两手,眉开眼笑,不知道该咋样表达自己此时兴奋的心情了。大老李是个单身汉,上班吃饭都在萨哈罗夫家的乐器店,住宿是在城里租了一间小民房,大老李自己出一半房租,另一半由萨哈罗夫支付,也算是员工福利吧。大老李的私人财产只是一个不大的有些破旧的木箱子。他在金家当差时这箱子是英哲经过母亲同意在家里给他找个地方存放的,后来离开金家到萨哈罗夫家打工后,这个木箱子放在他租的屋子里他还不放心,经伊莲娜同意,他把这箱子存放在萨哈罗夫家了。在萨哈罗夫家厨房的一个小角落,有一个木架子,上面就放着大老李那个旧木箱子,用一把古老的黄铜锁锁着。大老李告诉安娜这把锁是他爷爷留下来的,一百多年了。箱子里存放的是大老李的私人物品。除了大老李,没有第二个人动过这个木箱子,也就再没有人知道箱子里放的都是什么东西了。当大老李听说自己要搬到新京生活后,很兴奋,于是就几步走到木箱子那里,从衣袋里掏出钥匙,打开箱子,从里面取出一个黑不溜秋的布包。安娜奇怪地看着大老李,猜不出他要干什么。就见大老李小心翼翼地解开布包,显现在安娜眼前的是几件她从没见过的稀奇古怪的东西。“大老李,这都是什么呀?”安娜好奇地问大老李。
大老李拿起一个好像是用黄铜和木头做的东西,对安娜说:“这是一种中国老百姓喜欢用的乐器,名字叫唢呐。”他指着唢呐介绍说,“你看,这管身是木头做的,正面有七个眼儿,背面有一个眼儿;管口是黄铜做的。”
安娜好奇地催促大老李说:“你一定会演奏吧?”见大老李只是咧着嘴笑不说话,安娜便说,“你演奏一支曲子听听!”
大老李吞吞吐吐地说:“好久没沾过这玩意儿了,吹不好,你可别见怪。”说这话,他像变戏法似的从衣袋里拿出一个小布包,打开后指着一个安娜从没见过的东西说:“这东西是唢呐的嘴哨,有它才能吹响唢呐呢。”他拿起唢呐嘴哨仔细查看了一番,告诉安娜,“这东西是芦苇片做的,最怕干燥,所以我隔断时间要给它抹点油——就是咱们吃饭用的豆油花生油啥的,让它保持那个韧劲儿。”说罢,他拿一张干净纸,细心擦擦嘴哨,再含在嘴里,双手抱拳把嘴哨拢在手里,吹了几下,试试哨片的韧劲儿,未了说,“还成。”
安娜在一旁紧张得不行,俩手交叉攥在一起,就像祷告那般贴在胸前,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大老李的一举一动。
大老李告诉安娜:“俺就吹一支《抬花轿》吧,是俺中国北方农村娶媳妇时吹奏的曲子。”
“好好。”安娜直个劲儿点头。
大老李又说:“那啥,这家伙动静有点大,俺得到院子里吹。”说着,他走出厨房,站到门口,安娜紧随他走出厨房站在一旁,焦急地等着演奏开始。只见大老李抿起双唇,含紧唢呐嘴哨,然后闭上眼睛,调整了一下情绪,还没等安娜反应过来,倏忽间就听见从半空里响起一声悠扬的长音,由弱而强,由远而近,忽而顿音,忽而颤音,真好像是在村口聚集的一群孩子,叽叽喳喳说笑着,踮起脚跟急切地眺望通往村口大路的尽头。突然,就有眼尖耳灵的孩子发现了由打远处走来的人群和人群当中的一顶花轿。那花轿分外夺目显眼,红色绸缎做的轿帏,四面分别刺绣着“百年好合”、“龙凤呈祥”、“麒麟送子”和“双燕齐飞”喜庆图案,轿顶上顶着一朵红绸缎扎成的大红花,喜庆耀眼的四抬花轿被人簇拥着颤巍巍从远而来,同时就听见了传来的锣鼓声和阵阵鞭炮响。于是,腿快的孩子立马撒丫子就往村里跑,便跑便喊:“来啦来啦,新媳妇的花轿来啦!”
萨哈罗夫夫妇和柳芭正在吃饭,被这突然响起的乐音惊呆了。“什么声音啊,亲爱的?”他问伊莲娜。
柳芭早已起身开门走到院子里。她只看了一眼,立刻回身招呼爸爸妈妈赶紧过来看看。萨哈罗夫和伊莲娜马上来到院子里,顿时被眼前的一幕情景镇住了。
随着《抬花轿》主题的进入,旋律顿时丰满起来,曲调时而欢快俏皮,时而热烈奔放,活脱脱演绎出中国北方民间娶媳妇时的红火场景。在迎亲队伍敲锣打鼓声中,仿佛眼见一顶花轿打远处迎面走来。在欢乐的锣鼓声中,突然就响起一支唢呐清亮悠扬的乐音,这乐音就好像是代表着那个骑在高头大马上高兴得合不拢嘴的新郎官,吸引着那些瞧热闹的乡亲们欢呼叫好。大老李吹得兴起,索性就扭将起来。只见他摇头晃脑,扭腰摆胯,两腿前后交叉,十字步灵巧轻快。此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