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内室密商(1 / 2)

掌旗英雄 苏扬1 2190 字 2017-05-22

汪宗庵听夫人说自己即将大祸临头,吃了一惊,自己处事向来谨小慎微,想了半天,也想不出自己做过什么得罪上峰的事,只有一件事始终放心不下,于是问道:“你说的是朱赫和海兰的事?”

甄夫人摇头道:“这几天,我天天都去与总督夫人聊天,看起来,她倒还算是通情达理,总算还承认是自己的不是,不该独自带着女儿走这么远的路。再者,堂堂总督大人的夫人和一个如花似玉的女儿深夜遇盗,这种事说出来并不见得有什么光彩之处,恐怕最不想让人知道的,不是你,而是总督大人自己。因此,你不妨装聋作哑,装作什么都不知道,他自然承你的情,感激你还来不及呢,怎么会治你的罪?”

汪宗庵一听,连连点头,暗中钦佩夫人虽是女子,但临事决疑,识见不凡,一点儿也不输给须眉男子,想到这里,又问道:“夫人说得是极,那你说的一桩祸事,又是指哪一件?”

甄夫人说道:“老爷你可是糊涂了,刚才你和那姓王的道人说话之时,我正在隔壁,因此也听了个大概。老爷,你可知道,为什么那王道士这几年四处报官,却总是无人理睬吗?”

汪宗庵捻须笑道:“那自然是因为他们不识货了!”

甄夫人也笑道:“老爷,你是进士出身,学问自是极好的,但别人也未必全是酒囊饭袋,他们这样做,自然有他们这样做的道理。”

汪宗庵咦了一声,满腹疑窦,不再说话,只凝神静听。

甄夫人喝了一口茶,缓缓说道:“老爷,你算过没有,这一批古人藏经,如果运到这里,需要多少钱?”

汪宗庵说道:“我已算过,大概需要一二千两银子。”

甄夫人道:“好,那运到省城呢?”

汪宗庵嗯了一声,皱眉细想了片刻,答道:“总得要五六千两银子吧!”

甄夫人又问道:“那么运到京城呢?”

汪宗庵抿着嘴不答话,一张脸霎时变得青白,捻住胡须的手僵在半空中,不由自主地轻轻颤抖起来。

甄夫人接着说道:“老爷,甘肃地瘠人贫,苦甲天下,衙门也是穷衙门,比不得江南各州县,随便挤一个都是油水。这么大一笔银子,别说我们一个小小县城,就是道台、学政,一下子也拿不出这许多,到时候怎么办?就只好请你这个想要‘史馆立传’的县令大人自己想办法了,反正东西是在你这里发现的,出主意的是你,作主张的也是你,其他人正好撇得干干净净,这么大个摊子,你不来收拾,谁来收拾?”

汪宗庵有些坐不住了,站起来走到窗前,假意看着外面的松径清幽,香雪如海,但心中已是如同乱麻一团。

甄夫人停了一停,又继续说道:“再者说来,就像老爷你刚才所言,除了你,又有几个知道这批卷子真正的价值?咱们这个地方,十年九灾,既然有银子,何不拿来赈济灾民,奖掖后学,救一点燃眉之急?拿这么多银子去保护一批与谁都不相干的佛经,万一被谗者参你一本,到时你又如何辩得分明?我虽是个女子,可也知道当官的,最重要的就是循规蹈矩,不可越雷池一步,这事虽好,但终究是份外之事,别人都避之唯恐不及,你又为何要把它揽上身来?这样做,对你有什么好处?”

甄夫人还待再讲,察觉到汪宗庵神色有异,只叫了一声“老爷”就不再往下说了。那边汪宗庵沉默了片刻,叹了一口气,说道:“夫人,请说下去吧。”

甄夫人站起身来,缓步来到汪宗庵身后,用手轻轻地搭在他肩头,柔声说道:“前些年,好几国的洋人攻进了北京城,连太后和皇上都逃走了,国难当头的时节,是国家大事重要?还是一洞子旧经重要?”

汪宗庵虽没再说话,但甄夫人已能感觉到他的身子猛地颤动了一下,过了好一会儿,才问道:“夫人,依你看,这种事该当如何处置才好?”

甄夫人想了一想,说道:“若依我看……不如把这件事报告给道台大人,他若是要搬经,银子自然是道台衙门出,就算有什么事,我们也可以给他来个‘大树底下好乘凉’!”

汪宗庵沉默了好一阵子,这才神情萧索地说道:“容我想想,好好想想……”

甄夫人不再言语,轻手轻脚地走了出去,将汪宗庵留在房内一个人“好好想想”,不过在她跨出房门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事情的结果会是什么了。

果然,三个月后,道台衙门的命令才不紧不慢地来到汪宗庵手中,除了寥寥数字,让敦煌县令自行处置外,再无他言。据白师爷说,文书到的那一天,汪宗庵把自己反锁在二堂一整天,谁都不见,谁都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出来以后,他懒懒地派人告知王道士,同样是“自行处置”这几个字,这件事情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此时,就在汪宗庵和夫人密谈后约摸一柱香的时间,王道士和他的徒弟垂头丧气地从二堂走了出来。只见两人神志委顿,面目木然,早没有了刚来时逸兴遄飞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