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远一番话说下来,听得诸人热血沸腾,信心百倍,豪情万丈。
赵挺等人是陈远同门晚辈,今得师叔提携,自是雄心壮志,斗志昂扬,都暗暗发誓要建一番丰硕成果,来报答师叔的良苦用心。
高一雄是陈远举荐给刘邦的人才,如没陈远,说不了现在还是打家劫舍的响马头子,如今却成了几州的卫戍司令官。
他也是充满发自内心的对陈远的感激,更是想着把工作搞好,来报答陈远的知遇之恩。
郑基文等三人都是刚刚率众投诚陈远。
陈远按说也是他们的旧主子,接纳他们更是不外待他们。
非但没削减他们的职位,反而提升了他们,都成了一州的副主事,可谓功名显赫。
他们对陈远更是感恩戴德,敬佩有加。
他们也都暗中发誓,决不辜负陈远的信任,务必协助好上司做好份内工作,为大汉帝国的根基稳固做出最大的努力。
待三路大军开赴三州后,陈远就接二连三地出台了一些新令,局面全面展开。
第一条新令就是招贤纳才令。
陈远知道邦无人才不兴,只有人才济济,英才荟萃,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事业才会有大的起色。
陈远选才不拘一格,不论门派,只要有一技之能者,都给与适当岗位,让其发挥所长。
他不重学历,不喜欢那些死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不喜欢那些文绉绉,阴阳怪调,华而不实嘴碎话稠的人。
但这些人陈远并非不用,只要是品德高尚,洁身自好,不用心险恶者,仍是给予重用。
让书呆子做书记员、会计往往要比那些鬼迷心窍,机巧圆滑,八面玲珑的人来做,要好上百倍。
书呆子一根筋,做事求完美,账无巨细,无一遗漏,一清二楚。
让好大言不惭,能说会道的人去调解民事纠纷,只要他们心存善良,不偏不倚,公平办事,往往会使矛盾双方皆大欢喜,和好如初。
量才而用,取其所能,则天下无不是可用之才。
只看缺陷,一无是处,则天下无可用之才。
出发点不同,取材不同,则会有不同的效果。
像书呆子,一般人则认为其是废品。
他们言语木讷,不善说话,不懂交际,不通人情世故,什么事都按部就班,循规蹈矩,死板教条。
但是把这样的人安排在书记财会部门,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则会使他们大显身手,做得有声有色。
陈远选才,多注重品行和德性。
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但品行不端,阴险狡诈者,陈远一律不予重用。
在他心里,这些人一旦被重用,事业也许可能会有一时的起色,但因其道德败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会给一个地方和部门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遗害无穷。
凡是有真才实学,品行高洁,心底良善者,陈远都给予重用。
尤其那些关键职位,一个人的品行尤其重要,用所非人,才能越大的人,对社会造成的危害越大。
因为小人一旦上了高位,他们邀功取宠心切,必会实行一些不切实际的政令,搞得百姓叫苦不迭,怨声载道。
陈远的招贤令一出,有才德之士,投者如众,蜂拥而至。
他量才而用,把他们安置在或州或府或县中担任重要官员,各州官吏面容面貌焕然一新,显示出了勃勃生机。
第二条新令就是鼓励农耕,发展生产。
民以食为天,无粮则心慌。
心慌则民心不稳,最后引起社会动荡。
濮阳州郡之中,多为沃野千里的平原,土质肥沃。
但经多年战乱后,田地大多荒芜,杂草丛生,满目苍凉。
只要把这些土地耕种起来,就不愁人不温饱,户不富裕。
陈远选拔得力并精通农业的官员,分赴各州之中主管开荒耕种工作。
拨农业专用资金,用于土地复耕、兴修水利上面,并给于种粮大户,垦荒大户适当奖励,鼓励农民扩大生产。
第三条新令就是鼓励各地大小作坊扩大规模,发展生产,多出精品优品。
濮阳之地,历来是丝绸、五金、农业机械、食品加工、工艺制品等等诸多行业的汇聚之地。
但由于程勋为诸侯后,只知穷兵黩武,东征西扩,不重视经济发展。
使这些行业严重受损,萎缩至几近枯涸。
只有扩大规模,批量生产,才能创造出更多的资产和社会财富。
第四条新令就是以濮阳为中心,开通与全国各地的贸易往来。
濮阳城乃千古帝都,几千年来都是物流畅达之地,交通四通八达,贸易遍及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