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武昌!以武而昌(2 / 3)

三国之曲有误 痴笑我 4932 字 2017-05-25

周瑜忙将周伯扶起,道:“周伯,你说什么呢?快快请坐。”在周瑜心里,周伯是具有特殊地位的,这不仅是因为周伯才能出众,还因为他是陪伴周瑜长大的,在周瑜的成长环境里,父亲常年在洛阳做官,而自己幼时几乎便是被周伯宠大的。所以周瑜也才将四海商行这么大的重任交付给周伯,但就是这样周伯都已经推辞了几次,表示他做周府大管家就好,四海商行他还是交给别人来管。周瑜没有答应,一来他训练的人还没有熟悉这方面的业务,另一方面就是自己确实也离不开周伯。

周伯擦了擦眼泪,有些哽咽的道:“公子,你瘦了!”

周瑜心里暖暖的升起一团温馨的暖雾,看着这些关心自己的人,自己才有一种融入这个时代的感觉。

周瑜忙压下自己内心的激动,道:“家里母亲身体可好?”周瑜前世就有一种写信的习惯,这是他坚持了许多年的,自从会写信以来,每年都要写很多份信,这些信都是写给自己父母的,可他是孤儿,信没有办法寄出去,只有收藏在一个纸箱子里,那是前世周瑜最宝贵的财富。所以穿越之后,这种习惯依旧被他保持了下去,自从自己离开家出征之后,无论事情多么繁忙,他都要抽空给家里写信,更确切的说是给母亲写信,虽然书信往来很频繁,但依旧牵挂在家里的亲人。

周伯擦了擦浑浊的双眼,颤声道:“公子,夫人身体很好,家里一切都很好,只是就是夫人时常担忧公子,每天都要去周氏祠堂为公子祈祷。”

周瑜点了点头,道:“嗯,周伯,这次我要你来,其实就是有重要的事情想和你说。”

周伯忙恢复过来,公子如此郑重的说话,事情肯定不一般。忙正襟危坐,洗耳恭听起来。

周瑜道:“我周氏一族自迁到庐江舒城,已历百年,可以说根深蒂固,但如今我们和长房矛盾重重,冲突不断,这样下去,迟早会有祸患的。”

周伯点了点头,对周瑜的话深表同意,作为周府的大管家,什么事没见过,什么经历没有经历过。

周瑜道:“现在家族内部矛盾已深,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透的,所以我有一个想法,想让周伯替我参详参详。”

周伯对这样的家族事物最是敏感,听了周瑜的话忙道:“难道公子是要。。”说到这里一双目光复杂的望着周瑜。周瑜也不打哑谜,接着道:“正如你所想,我要迁族。”

“这?”周伯忽的一下站起身来,呆呆的望着眼前的公子,直盯了好久,才缓缓坐下去,这已经不是普通的事了,周瑜这一系已经没有什么直系男丁了,倒也好说,但却有近万人的佃户和大量的土地产业,按理说都是属于周瑜家族的,这么庞大的产业迁徙起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再说迁到什么地方去,舒城是庐江郡府所在地,繁华无比,又远离战乱,周家在那里扎根百年自有原因,可这新迁一地的话,那就很难说了。古人崇尚安土重迁,对迁徙一事非常重视,一般情况下并不喜欢迁徙他地,除非遇上战乱和瘟疫这样的大灾大难时才大规模迁徙。

周瑜看了一眼周伯道:“我明白你的担忧,也许会遇上长房的阻力,但我自有办法让他们妥协。母亲那边几乎也不成问题,对我来说,迁族一事势在必行,没有什么可疑虑的。”

周伯点了点头,道:“既然公子已经做了决定,那老奴也就不说什么了,我即刻返回舒城,为迁徙做准备。”

周瑜点了点头,道:“先秘密的准备,别让长房的人跳出来说闲话。”

周伯应道:“我明白,对了,老奴想问问公子,我们迁往何处?”

周瑜喝了一口清茶,沉思良久,斩钉截铁的道:“武昌!”

“武昌?”周伯有些疑惑,这个地名怎么没听过,这些年周伯也到过不少地方,竟不知道武昌在何地?不由得疑惑道:“公子,恕老奴愚钝,武昌在何处?”

周瑜眼睛中闪过一道精光,道:“武昌就是夏口!”

“什么?夏口!”周伯大惊,他有些惊恐的看着周瑜,张大了嘴,合不起来,从两年前开始,周瑜就让周伯以四海商行的名义在夏口买了许多田地,可以说,如今的夏口良田尤其是黄鹄山附近的万亩良田尽已入周家的口袋,难道说早在两年前公子已有迁族打算,并不断按这个目标进行者。

这是多么可怕的智慧,又是多么可怕的城府!

周伯不由得想起老爷在世时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兴我周族者,非此子莫属!’那是公子尚年幼,看不出什么道道,可现在看着公子的手段,这才觉得老爷识人之名不假。

他很欣慰,周家出了这样一个天纵奇才的少年!

周家复兴有望!

周族光大有望!

周伯此时放下了心口的石头,喜道:“公子谋算之深,老奴佩服,老奴一定竭尽全力为公子复兴家族效力。”

周瑜走过去拉着周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