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又见曹操(1 / 3)

三国之曲有误 痴笑我 4052 字 2017-05-25

第110章又见曹操

周瑜也没有想到袁绍派来的使者居然是曹操,他知道袁绍会派人来,可没想到居然会是曹操。

初一见曹操,周瑜还有些意外,随即快行两步,将他从城门口迎接进来,笑道:“没想到来的是曹伯伯。”

曹操与周瑜之父周异年龄相仿,周瑜如此称呼倒也不算失了礼数,反而更加显得周瑜谦恭之姿。

曹操忙抓住周瑜的手道:“不敢当,不敢当啊。”

周瑜让开身,示意道:“请。”

“好”

两人都是快意之人,也不在乎太多的繁文缛节。便一前一后来到了周瑜的议事厅,周瑜早已经准备了酒肉饭食。

两人对饮三盅。

曹操才笑道:“半年未见,贤侄倒是更加英武挺拔了。”

周瑜道:“岂敢,曹伯伯才是正当壮年,意气风发之时呢?”

曹操瑶瑶手,笑道:“不成了,不成了,已经老了。”

周瑜为曹操斟了一杯酒,道:“曹伯伯玩笑了。”

曹操忽然向左右一看,示意让在旁伺候的丫鬟先下去。周瑜点点头,示意周旭在外面守着。

曹操这才清了清嗓子,低声道:“贤侄也应该知道我来的目的吧。”

周瑜从桌子上拿出一个非常华美的锦盒出来,放到曹操面前。曹操看着盒子,知道盒子里装的定然不是普通之物。然后面色凝重的打开盒子。

盒子里却是装着金灿灿的一枚金印。

伏波将军将印。

曹操看到盒子里的大营,脸色一变,惊讶的看着周瑜道:“贤侄莫不是接受了董卓的官职?要投向董卓一边了?”

周瑜稳重的喝了一杯酒,然后从盘子里的一块羊腿上切下一块肉来,慢慢咀嚼着,过了一会儿才道:“曹伯伯,这是皇帝圣旨亲临,诏书上还有传国玉玺的大印,似乎不能说是董卓所委派吧。”

曹操似乎也意识到自己言行过激,听周瑜说完后,沉思一会儿道:“贤侄倒也说得有几分道理,只是不知贤侄有什么打算。”

“曹伯伯此来的目的是?”周瑜没有回答曹操,而是将问题先拋回了曹操。

曹操哈哈一笑,心中暗道:“周瑜此子绝不简单啊,简单地一句话就将自己从主动变为被动,似乎不太像一个未满十八岁的少年所做的事情,而且说话干净利落,不多言,不多问,但每一问都在了点子上。”能有如此的城府的人,谁能想到竟还只是一个未成年的少年。

脸上神色不变,声音却是变得激动起来。

“贤侄,相必你也知道,董卓不遵王命,在洛阳城大施淫威,弄的这天下朝廷人心惶惶,人不自安。因此我们方才起义军征伐。如今大军已经云集河南,盟军势力之盛,就是董卓老贼也是要恐惧三分的。不知贤侄将如何选择?”

周瑜笑道:“曹伯伯说的言重了。”

曹操微眯着眼,一双深沉的眼窝里眼珠微微一动,他收了笑声,道:“贤侄,你我虽关系很好,对我来说能交你这样一个少年奇才的忘年交很是高兴,但朝廷大事,不可儿戏。”

曹操的皮肤稍显的有些黝黑,浓密的胡须从脸上以及下巴上垂下来,显得极是睿智刚强。

周瑜笑道:“曹伯伯先别急。”

周瑜看着曹操似乎有些急了,于是道:“我听说几个月前东郡太守桥瑁就假传三公诏书,要集义兵,入京勤王,当时冀州牧韩馥曾经问诸从事,‘当助袁氏耶,助董氏耶?’结果治中从事刘子惠回答‘今兴兵为国,何谓袁、董?’不知可有此事。”

曹操自然知道这件事情的公案。

袁绍和董卓交恶,袁绍逃奔冀州。后又听从谋士的建议,举袁绍为渤海郡太守。

因为袁绍四世三公的雄厚背景,以及背后庞大的家族势力的支持,袁绍很快在渤海郡站稳脚跟,并且威势愈重,再加上袁氏门生故吏极多,因此投奔袁绍的人才也是络绎不绝。

这种状况不由得引起了曾经也是袁氏门生的韩馥的忌惮与猜疑,结果派从事一直监视袁绍。

直到后来的桥瑁的三公书流传关东诸州郡,韩馥才在谋士的建议下,放弃对袁绍的监视,反而同他结盟,并且推袁绍为盟主,可韩馥还是怕袁绍的势力会趁机扩大,作为顶级豪门的袁氏来说,这对他们实在算不得什么。

于是韩馥才有这样一问,当助袁氏还是助董氏?

曹操一时之间没弄清楚周瑜的意思,所以一时也没明白他说这个是什么意思。

周瑜道:“也许天下人皆认为伏波将军乃董卓为了收买我而赐我的高官,我却并不这样想。如今天下离乱,百姓失所,权臣任事,陛下蒙尘。我等若手中无兵无权,用什么去和董卓这样的权臣去斗,用什么去救陛下于危难之中。曹****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