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水行舟,更加勤奋。你作为大师兄,必要督促师弟谨慎苦练,别招惹是非,别轻易暴露师门。”“我记下了。”
乡秩道:“我乡自从选试起每年选送学子,最终入太学者不足一二,郡县大人多有责备。今年三老以及各族家长建议考试选拔,才被中正大人选出你们几位少年才俊。此机会难得,只要入得太学,历来圣上常游其中,好多才俊直接提拔为官,省去了秀才孝廉测试。希望这次尔等不负家乡父老厚望,都能进学。一是能让我乡扬眉吐气,再者希望你们今后都在朝为官,为家乡多造福祉,老朽与乡亲一定在佛前保佑。”诸生和揖同谢。
之后各生亲眷人等互相嘱托告别一番后才依依惜别。儒生连同部分大户子弟家人骏马大车绝尘而去。乡里离县里很近,下午的时候一行人来到驿馆。
驿馆内已经有不少其他乡的学子先到了。县里安排只准许选生与护送乡吏住馆内,其余人等自找客店。少不得一番热闹,一些店房趁机涨价捞了一笔。
县堂内,县令、主簿、中正等官员汇聚一堂正研究本次送京举学一事。在北朝县一级官吏中,大县的县令和小县的县长,以及下面县丞,主簿,中正等都由朝廷委任,虽然品级不同,但相互监督制约。再下级的管理,才由他们选拔任命。
这时听中正汇报说:“回禀大人,刚才谷阳乡差人已来报告最后10名学子都进县馆译,至此我县10乡共50名选生全部就位,明日可让兵曹派人护送进京了。”
“很好”姚知县点头“王中正辛苦。听说你老家谷阳今年出了一批才俊,本次乡选你乡人数也是最多,希望京试能一改我县屡次名次垫底之窘境。”
王中正知县令讽刺他多年在太学选生的差事一直没办好,以及徇私舞弊偏袒本族,同时没有照顾县令关系家族。只得硬着头皮说:“下官多年办事不利给本县抹黑了,由是今年特地每乡巡查依据生源水准重新派发名额。尤在各乡,特地交代乡秩必须笔试选拔,下官保证所选之生必为最优。”
“中正大人,本官也无法辨别本届儒生优劣,只有京试才见分晓。若本届我县依然排末,上面再追责你我,我必提报郡守大人明查。”姚县令本是中京中书令领黄门侍郎郑大人同窗,因郑侍郎虽是士族高门,但与高门(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赵郡李氏、荥阳郑氏及陇西李氏,孝文帝迁都后定为五门四姓高族)的李氏家族、黄门郎二王以及中书监袁翻等明争暗斗,才有本县,李家、王家,与郑家争斗。尤其朝中郑大人正借太后复政如日中天,本次学子王先正是王中正的侄子,姚县令不会不想以此说事。
中正激辩道:“下官承诺,若本次京选我县依然末尾,我即承担徇私之罪,辞官归田。”
主簿见二人争辩,连忙解围:“大人、中正。外面各乡绅名流正等候拜见,是否请来一叙?耽搁太久怕失了礼数。”
县令见已经激将成功,不想再闹得过僵,便说:“如此快请,中正大人,大家此来还是奔你,今日你是主持,本官陪你一同应酬。”
王大人也退步说:“也好,不要冷了各乡名望,我陪大人一同会见。稍后还要与大人见见考生,鼓励鼓励他们。”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