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的字样,便驻足问曰:“汝从何来?”云起答道:“学生自阳谷。”“哦,此书何来?”对曰“学生家贫,恩师袁亮先生赠。”“噢,继续看书吧,少时午间到对面博士草堂一叙。”“学生记下。”博士微笑傅手而退。左右有识者,告曰此乃京城大儒常漺博士,师从经学名家徐遵明。李辰等忽然记起袁先生的信,示意孙云,云点头。
未及午饭时刻,孙云来到草堂拜见常漺。一揖道:“学生给常先生见礼”。“呵呵,你已知我是谁了。你家师可好?”“是的,承蒙记挂。家师临来特让我寄书与您。”
先生接过信展书看完道:“我这个子布同窗啊,多年也不给我只言片语,还好你们几个后生来了才捎个话。你们从师几年了?”“已经有7、8年了”“都学了什么?”“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风、尚书、孝经等通读。易和左传等刚开篇。”
“嗯,释义还是展述?”“先生说他未如常先生得大师徐先生的真传,只以背诵、释义为主,论述为次。”“呵呵,子布过谦了,不过他倒是深知太学选生的要求。此次命题由尚书仆射郑俨亲自拟定,并报太后御览。时值乱世之秋,我想朝廷必定倡导孝悌、忠君,所以我想论语、孝经必有策论题目。而似孟子等必少出题,甚至连默写题都不能出。你们同窗几个就依这个意思准备吧。”“多谢先生指点。”
快到黄昏时分,天气终于凉爽一点,学子门依旧抓紧最后的时间巩固,孙云他们郡的学子也继续在安排的学堂内复习。这时门口来了一个捧着书的女孩和二个男孩,他们先在门口打量寻找一番,然后走了进来,径直走到孙云几个人跟前说:“几位世兄,找了你们好一会儿,原来你们在这里。还记得我么?”
大伙没反应过来,李辰一拍脑袋:“对了,你是卢世叔家的卢静吧。”“嗯嗯,是我,卫明记性真好。我们出去说吧,别影响别人看书。”
“对了,你不是在郦先生家誊水经注呢么?”走到外边李辰问。
“本来是的,你们走的当天,我写了半天,突然觉得我到京城去叔叔家住,或者偶尔去姑姑家住,也没有意思。看见你们都来考太学,我觉得我也应该试试,所以就哀求爸爸给我报名。爸爸拗不过我就答应了。当晚我们就回了京,找姑父和叔叔商议,正好他们家也有堂哥和表哥报名了。喏,就是他们,这是我叔叔家的哥哥卢昌浩,这是我姑姑家表哥李梓”大家互相打过招呼,卢静接着说:“他们二人也学习击剑呢,我和他们说了你们的事儿,他们还要和你们学习。
“他们都是姑父找的太常崔大人报上名的,我这也是。好在仅仅是报名应考,能不能考上还要凭运气和学识,崔大人也就没有介意。我们录在京城学子名下,安排在前面中间的大殿复习。我昨天就到了,今天才有空找你们。还有我叔叔说了,想请你们哪天、考试完毕后,到家里叙叙,叔叔备点家宴酬谢。
“哦对了,前次在小村见的郦先生已经被朝廷召回复任了,叔叔哪天也要给他接风。这回好了,我们不用渡河到他家别居了,等我们考试完了,还要到他家继续誊书。”
“静姐姐,你准备的怎么样啊?”田俪问道“我哪有准备啊,不过我知道应试的大多数官宦子弟都不上进,所以我们平时积累的就够用,别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