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会上课铃声响起,各队都交了名单。魏博士当场宣布结果,对局形式为:王钦/费荆,王林/李彰,贺拔纬/郑冰,李应/李辰,杨琼/费荆,王红/李彰。李晨大家一看,和孙云的预计非常相像,大家不觉对孙云现出惊异的表情。
连新来的元美仪都说:“子细,我听说了,你是李辰哥哥的师兄呀。怪不得姥姥给我讲你们师兄弟的传奇故事呢,原来真有一个这么聪明的师兄呢。下次我有问题,一定也找你问计。”李辰说:“表妹,这就对了,你有事没事,就找大云,他的点子多,脾气还好,和你最搭配。”
孙云一听,明白李辰这时往外推美仪呢。元美仪不知道里边的原委继续问道:“子细,你怎么想到的,会是这样的对局人选呢?”这个问题刚才孙云已经分析了,其实就是个概率(可能性)问题,不是必然的,所以发生的结果也只是接近的程度。于是说:“我也是猜测的,只不过结果和我猜测的很接近。”
“不对,要是猜的,不会这么准,一定是你算的。你快说说,有什么方法?要不然你这个人太厉害了,每个人以后得防着你。”孙云一下知道李辰的苦恼了,更恨李辰的不地道,看来必须想个办法,让她看低自己,避免以后麻烦,想到这儿说:“其实很简单。你想王红和王钦是兄妹,和王林杨琼互相都熟悉,哪能直接对局呀,无论输赢都可能落个放水的嫌疑。所以肯定分开,贺拔纬和李应明知道打不过王钦他们,一定对付我们,这样推断不就简单了么。”
“我就说么,这么推断其实简单,不是你多神奇。我刚才也想这么说的,不过因为刚来没插上言,下次我也来帮你们分析。”大家一下汗颜。
公布之后,马上比赛。当然比赛不能在教室里,他们都到后边的博士室,有人专门记录传过来。然后博士挂盘给同学们讲解。在魏晋南北时期,开局定式还基本保守,一般以三三、小目定式居多,星定式较少。以实战代替定式的讲解,学生更容易灌输的快些。
讲台上王钦/费荆,王林/李彰,贺拔纬/郑冰,李应/李辰,杨琼/费荆,王红/李彰等六个挂盘都立好,并开始布子了。南北朝的时候,铁和磁铁的应用已经广泛,围棋挂盘就用这个方法进行。各个组的队员都围在了自己队友的挂盘前,紧张的听着魏博士的评述,同时听着自己身边稍微会棋的同学分析着得失和走势,一会儿遗憾、一会儿兴奋,一会儿辩论,一会儿抱怨。孙云的棋力很低,无法和台上的选手相比,不过他也羡慕高手的行云流水,欣赏他们的翻云覆雨。这些人当中,他最喜欢三个人,一个是王钦,一个是贺拔纬,一个是王林。王钦是实地感高,贺拔纬是大局观强,王林是厮杀力暴,三个人都势不可挡,毫无悬念的率先获胜,然后从容的出来,悠闲的对着剩余的棋势点评分析。其他人还要进行一番中场拼斗,结尾收官才分出胜负,最后一对儿战斗结束的时候,已经是中间快下课。
比赛的结果出来,王钦、王林、贺拔纬、李应、杨琼获胜,王红对李彰因为连环劫平局。这样蜀国队得2.5分,魏国队得2分,吴国队1.5分。按照魏博士制订的规则,每次比赛团体积分600,平均每人1.5分。但分配按团体比分差异分摊,蜀国得分250分,队员150人,人均1.67分。魏国得分200,队员130人,人均1.5分,吴国得分150,队员120人,人均1.25分。这是赛前大家分析的最好结果了,因此虽然失败,大家情绪还不算太低落,起码已经争取到了最好的结果,比预期的还好,剩下的靠下两场比赛完全能补回来。
同时按照规则六个比赛场次的个人都有积分,合计60分,但这需要继续对抗。首先已经输掉比赛的六个队员(含李彰因名额和执黑自动判下),每个人3分。第二论输掉的三个队员将每人5分。第三名7分,第二名9分,第一名11分。分国抽签,王钦对李应、贺拔纬对杨琼、王林对王红,复赛将更残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