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阿勒泰北部的哈萨克游牧民族的转场,对于那些从未了解过这里的人来说,是一件非常无法理解的事情。虽然,每个人对于游牧二字,都有着蒙古包、大草原的刻板映像。但是,没有亲眼见证过这一切,你永远无法感受到那种,光光是成千上万的牛羊,便能带出漫天沙尘的波澜壮阔。
所幸的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每到牧民们需要转场的时候,都会有许多的摄影爱好者,用他们手中的单反,见证着这一个壮观的过程。
虽然,对于那扬起漫天沙尘的牛羊来说,这并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对于那些缺乏与外界沟通的游牧民们来说,却是推广自己文化的重要渠道。当然了,牧民的朴实性格,可能最先想到的也仅仅只是用自己部落的特产,从那些摄影爱好者的手中,换取一些可以滋润一下生活的金钱罢了。
根据阔孜与孟加沙尔的描述,阿勒泰的夏季牧场的开放时间,大约是在五月下旬。而从他们原先的草场出发,到夏季草场的距离,大约是一百多公里左右。这在其他地方的高速上,只需要两个小时还不到的路程,却需要这里的牧民们,赶着牛羊步行近十天。
事实上,对于哈萨克人来说,转场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如果不是部落的老人们经验丰富,将他们带到了牧草相对茂盛的草场。否则,一个正常的部落,每年可能需要转场二十至三十次。如果再算上每次转场所花费的时间(转场需要少则一天,多则一星期的时间。),可以说,基本上每个星期都要转一次场。
哈萨克牧民的基本单位,其实应该是叫“阿吾勒”。每个氏族都是有许多个“阿吾勒”构成。而之所以称阔孜与孟加沙尔的族群为“部落”。其实,除了是秦宇这样的汉人,对于哈萨克构成的曲解;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阔孜与孟加沙尔的部落,并不是如同以“阿吾勒”为单位的牧民聚集。作为新中国成立后,以不同姓氏,混居在一起的新兴聚落,也许更加通俗话的部落更加的合适一些。
在古代的历史上,所有的哈萨克人都隶属于一定的氏族部落。在游牧生产方式的条件下,单家独户难以抵御自然灾害和敌人的袭击,只有比较稳定的组织才能保障生活和牲畜的安全,所以由血缘关系而结成的“氏族”成为了必要的血缘集团。而这种血缘集团,作为封建统治阶级所利用的工具,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
现在的哈萨克牧民,随着国家的发展与对新疆地区的开发。“阿吾勒”这个氏族构成的基本体,也成为了以一个家庭为单位的游牧集群。而阔孜与孟加沙尔这样的部落,则逐渐成为了牧民集群的方式。
随着近几年,国家对于哈萨克牧民们的重视。哈萨克的牧民们开始纷纷选择定居在政府设定的聚集点,现在的转场也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渐渐的不再需要老人们,辛苦的在前方带路。孝顺的子孙们,大多都选择,让老人在水泥制成的楼房里颐养天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