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黄巾白波军(1 / 2)

洛阳城外嵩山附近,在去往山里的小路上........

一支头戴黄巾,装束层次不齐的军队,正奔着嵩山的方向急行军。

“兄弟们,只要我们能在这嵩山之上,扎稳脚跟,而且洛阳城就在眼前,以后吃香的喝辣的,再也不用忍饥挨饿!再加把劲!”

军队后方前方,一位身披银甲,头戴黄巾,手持着一杆漆黑如墨的长枪,骑着一匹枣红色的战马,一边吆五喝六的鼓舞着士气,一边挥动着手里的长枪,清理着路上的滕蔓。

一众兵卒听闻,本来还是一副死气沉沉的样子,顿时就如同打了鸡血一般,精神十足,仿佛洛阳城已经是他们的一般。

银甲将军见自己的话起到了效果,不禁暗自得意,手上的动作又加快了几分。

将军和士兵都是清一色的头戴黄巾,又是处在东汉末年时期,这些特征综合下来之后,情况就已经很明白了,黄巾军!

黄巾军,是中国东汉末年钜鹿人张角所领导的大规模抗暴军队,于甲子年184年产生暴动,此黄巾之乱规模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暴乱之一。

由于暴民头裹黄巾,故作黄巾军,引发的暴乱不到一年就被汉灵帝所平定,然而所谓的平定则是大部分的黄巾军伏诛,一小部分的黄巾军依然在深山老林徘徊游走,这一只黄巾军就是当初的起义军余部—白波军!

带头的银甲将军则是白波军将领—杨奉!说起杨奉这个人,熟知正史的人应该都知道,这个人乃是识时务的典型啊!

怎么说呢,如果说吕布是是个三姓家奴的话,这货估计至少也要再乘一个二,才勉强够数,说句不好听的,就是个墙头草,两边倒的软蛋!

“启禀将军,行军速度太快了,后方的一些老弱病残已经支撑不住了,您看是不是放慢些速度?”就在这时,一身材高大,相貌魁梧,身披同样披着银甲的络腮大汉,策马向着杨奉赶了过来。

杨奉听闻,不禁皱了皱眉,说实话,加快行军速度,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好强心在作祟,另一方就是这里离洛阳实在是太近了,队伍日夜兼程的行军了近千里路,士兵们早已经困乏无比,如果这个时候万一遇到了官兵,或者凉州军,那么他们这些人的下场不用想也知道。

再说了,嵩山就在眼前,如果为了少数人,去放慢行军速度,这样岂不是得不偿失?

想到这里,杨奉目光微闪,心中一狠,面无表情的对着来人说道:“徐晃!你且知道,我们现在身在何处!是洛阳!董卓的地界!随时都有可能被发现,全军覆没!”

这长相魁梧的络腮大汉正是,素有周亚夫之称的徐晃!徐公明!

“哎,那将军您的意思是?”徐晃叹了口气,就算是对方不回答,他也已经猜到了结果会是如何。

杨奉眼中寒芒一闪而过,面色冰冷的说道:“杀!”

徐晃不禁有些为难,上阵杀敌,他不怕,但是!让他去杀一群手无缚鸡之力的老弱病残,他怎能下得去手?

杨奉见状自然是心中明了,知道自己麾下这员猛将,原则性强,下不去手,所以,杨奉也没打算为难他。

随即,招了招手,从行军队伍中叫来一人,然后附耳与其说了几句,那士兵便领命向着队伍的后方走了过去。

徐晃见士兵向着军队后方走去,不禁有些悲戚,将军待他不薄,于情他不能反驳杨奉,但是眼看着一群老幼就此命丧黄泉,于理,他又难以说服自己不去管此事。

顿时,徐晃陷入了两难境地,难以抉择。就在这时,杨奉下马走到徐晃面前,抬头拍了拍他的肩膀,然后目光坚定的说道:“公明,成大者不拘小节,你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如果因为这些人,让这近四万将士命丧此处,你又作何感想?”

“哎.......”杨奉说的这些,他都懂,还是大局!徐晃摇头叹了口气,对着军队的后方磕了三个响头,便起身上马,向着军队前方奔去。

杨奉看着徐晃的背影,不禁暗自鄙夷,瞻前顾后,难成大事!成大事者就应该杀伐果断!不要犹豫!要不就说,你永远只能本将军的手下了!杨枫不屑的笑了笑,侧身上马,也朝着队伍的前方赶去。

很快,经过漫长的行走,与不断的寻找,在杨奉的带领下,终于在半山腰处找到了一处平地。

杨奉转了几圈,经过一番查看之后,发现此处不但近水背风,而且上来的道路也只有一条,可谓是易守难攻,建造军营的绝佳地势,当即,就决定全军停止前进,在此安营扎寨,生火造饭。

众将士一听不在前进,可以安营扎寨,生火造饭了,都不禁欢呼起来,一个个都开始紧锣密鼓的忙活起来。

众将士首先建造的是属于杨奉的大帐,很快,杨奉的军机大帐就拔地而起,杨奉进入账内,来不及休息,就开始安排人手去伐木造屋,因为随军的帐篷很是有限,近四万士兵住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