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内忧外患(2 / 3)

恭带兵入殿。任瑰、裴寂、李渊相顾失色。

尉迟敬德对李孝恭大道:“秦王有请赵郡王。”

赵郡王李孝恭脸色不变,坦然地对李渊辞行:“陛下,一切保重啊!”

李渊欲哭无泪,伤心嘱咐:“侄儿。切记朕言,自保为要!”

李渊怨愤的泪眼看着尉迟敬德带赵郡王李孝恭下。任瑰、裴寂神情异常低落。

“一要都晚了,全都落入了秦王的算计之中了!“李渊悲愤无言,无力地歪在龙椅上。

殿外的晚霞在一分分地消失……

就在李世民耽心李孝恭离京举兵之时,尉迟恭带李孝恭上。李孝恭比较聪明,在被召入秦王府的时候没有抵抗,或者说来不及抵抗。他听了李渊的话。

李世民见李孝恭一脸的大度沉静,秦王自己的脸上反而有些难堪了。李世民连忙迎笑脸相迎:“堂兄啊,有些事情牵扯上了你,我很为难啊!”李世民假惺惺地笑道:“有人说,当年杜伏威江淮反叛之事是冤案,我想查明一下,请您在这个时节配合一下朝庭监察院的调查。您看如何?”

心如雪亮的李孝恭还有什么可以说的呢?秦王明摆着就是借机控制自己嘛!赵郡王坦荡地说:“好!,你认为我如何配合,都行!反正铁的事实俱在,真的总是假不了的!”

李世民得意地说:“那就好,从今日起,你就在监察御史那里配合调查。其实,没有什么大问题的。上次不是有人说你谋反吗?结果证明也是诬陷吗?所以你不必耽心喽。“

李孝恭真想大骂李世民一通!那次诬陷不就是你秦王所为?这次还来假惺惺作态,你连同胞兄弟一脉亲侄都赶尽杀绝,那对我们堂兄堂弟们还有什么顾虑的嘞!李孝恭大笑,笑中有泪:“那是当然没什么问题的。我到监察御史那里可以,但你得给我天天有酒喝才行。没有酒喝,我一天也呆不下去的。“

李世民开心大笑:“没问题,没问题!……我吩咐下去,好酒好菜,那是不会亏待你的哟!”

就这样,在玄武门变乱的当天,李孝恭一直被李世民控制在监察院里,接受所谓的审查。秦王帐下的徐世绩、李靖素来佩服李孝恭人品军功,他们为李孝恭求情:“秦王,臣与赵郡王长期转战于江南,赵郡王性情温和,待人礼貌,宽容让人。他对朝庭忠心不二,臣极为了解,请殿下不要为难赵郡王了。其实。赵郡王心头雪亮,也知道秦王殿下是借机控制他。”

“孤就是想控制他,那又怎么样?天下大局,已在孤的手中了。呵呵……”李世民瞧了一眼徐世绩、李靖,得意地说:“徐、李二位将军,玄武门事变的前夜,孤请你们来围攻太子,你们却拒绝。没想到了吧!孤成功了!孤成功了!呵呵……”

徐世绩、李靖此刻觉得秦王变了!觉得李世民确实变得不像以前熟识的那样了;或者说自己从来都没认识秦王的真面目。反正,徐世绩、李靖感到一阵的恶心。徐世绩强压内心的不满,对李世民道:“臣本是一个出家道人,对红尘俗世也不是很感兴趣。如果不是阴差阳错,造化弄人,臣也许仍在道观里安安稳稳地过着古刹青灯的道人生活。臣老了,常有归依道观的念头。”

兴奋的李世民笑容满面,听得徐世绩的话,忽然停止了笑声,他冷冷地看着徐世绩、李靖。李世民可能不知道,正是秦王血染玄武门,才使徐世绩、李靖都有了看破红尘的念头。

李世民虽然控制了赵郡王李孝恭,但还是有不少的******于玄武门变乱的当天逃离京城。莫少令等人逃入幽州大都督府,见了庐江王李瑗,痛哭流涕:“太子、齐王被秦王斩杀!血洗东宫、齐王府啊!……虽然圣上还在太极殿,但军政大权全落入秦王手中。你作为圣上的叔侄兄弟,此时正当为国家清君侧,为太子报仇啊!”

“啊?!果然如此?!看来近日传言不虚!”李瑗大惊,旋又稳定情绪,道:“在我李家宗亲里,军事上独当一面的唯有赵郡王,如果他能起兵,大事必成。”

莫少令叹息道:“哎!——玄武门事发,秦王就先拘留了李孝恭。秦王也怕赵郡王举兵伐之。”

李瑗听了,露出失望、迷茫的眼神,呆坐无语。李瑗是皇亲宗室,是李渊堂兄之子。多年授为幽州大都督。朝庭以李瑗懦弱,辅以右将军王君廊助典军事。李瑗素与太子建成交好,惊闻太子血洒玄武门,李瑗正悲伤、迷茫之时,忽然,府外有喧哗声。朝庭遣通事舍人崔敦礼前来宣诏:“庐江王接旨!皇帝诏庐江王李瑗入朝议事。钦此。”

李瑗慌乱接旨,请崔敦礼歇息片刻。崔敦礼却催李瑗即刻动身入朝。幽州幽州大都督府右领军将军王君廓、兵曹参军王利涉等人面色惊异。莫少令连忙劝李瑗不可上京,凶多吉少!王君廓想立功,极力劝李瑗囚崔大夫,举兵一击!以清君侧,为太子报仇。如果王爷入朝,受制于人,悔之晚也!李瑗立意已决,便入大都督府堂。王君廓、莫少令随后入。崔敦礼还在责备李瑗怎么如此拖拉?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