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大乾疆域已经是幅员万里,北到昂可拉河,南到长城,西到咸海,东到鲸海,如今巨大的地盘需要好好划分管理。因而派鞠文泰去西域赴任西域都护府长史,管理西域各城邦国家,而对于其他地区,郝连旻则设立镇抚司管理,西面路抚司设置在虎思斡鲁朵,也就是原来的碎叶城,西北路镇抚司设在寻斯干城。这两路分管原来的乌浑汗国故地,而北路镇抚司设立在可敦城也就是北镇州,中路镇抚司就驻守于永兴府,这两路管理原来北胡以及突勒故地,东北路镇抚司驻守于五国城管理黑水肃直各部,东路镇抚司驻守于辽阳府,管理原来的海东国。全国范围内修建驰道,联通帝国各处。
而对于海东国故地,则按照海东国原有体制以再以州县管理。同时郝连旻按照在草原的习俗编列百户和千户,这样原来乌浑控制下的各部落以及乌浑的部落就可以和突勒以及草原上各部族一样了。
在中央行政方面,在郝连旻还没有称帝的时候,就设置北、南夷里堇院掌握部族军民之政;夷离毕院掌握部族的刑狱诉讼,敌烈麻都院则是负责朝廷礼仪等事物。
郝连旻称帝之后又设置设立北枢密院掌握掌兵机、武铨、群牧之政。南枢密院掌文铨、部族、丁赋之政。与南北宰相府共同负责草原诸部事宜。而南北宰相府则是辅佐皇帝掌握军国大政。
同时还有惕隐管制赫连宗族,林牙修文告,而大于越坐则是而论议如同中原的三公,地位崇高。
还有设立类似中原的三省六部与管理汉人以及海东人事物,但是许多是空有名号而已。并且因为大乾皇帝四时捺钵,官员也跟着皇帝,因此皇帝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央,因此宰相是在捺钵集体商议政务,随后下命令给地方,以及中央各机构。
其实严格说起来,各机构与南北宰相府等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隶属关系,而且大乾皇帝四时捺钵,因此所有的事情都是在捺钵之中商议,随后以皇帝旨意下诏给各级机构,平时永兴府也只是留下部分官员负责处理日常军政事物。
地方上则是各镇抚司,他们再管理辖区内各州节度使,防御使,团练使或者刺史和千户,而各州下属各县,各千户下属各百户。随后按照韩若冰的建议,再设立多个转运使负责税收的征集与运输。这样设置保持政令通畅。这样的一来也明确各级管理的上下级关系,解决了大乾建立初期政令混乱的情况。
在军队指挥方面则设立天下兵马大元帅府,如果有战事爆发,则是皇帝下旨给北枢密院调兵,天下兵马大元帅府得到北枢密院的调令才可以调动军队,平时天下兵马大元帅府只是负责各部的军队训练,将领的考核是北枢密院负责。
大乾有一个规定,每三年要举行部族的世选,这个现在就是北南枢密院的工作,它负责从草原各部族选择有能力的人,按照他们不同的才能推荐到不同的地方为官吏。一般世选就是要考应选者的骑射,战策,文采和策论。根据他们的表现安排他们的工作。
说起大乾军队的组成,其实是四个部分,首先是宫帐军也就是大乾大突勒国的禁卫军军,是大乾最精锐的部队。其次是从各部族征调来的部族军,游牧民族全民皆兵,因此部族军的战斗力不可低估,这部族军也是按照千户与百户编列,也就是说在草原,千户与百户是兵民合一的。还有就是海东人组成的海东军以及汉人组成的军队,他们是从各州县征募而来的,名为京州军。最后就是西域各属国的军队名为属国军。
御帐亲军和部族军由于是皇帝的亲军也是大乾的常备武装力量,采取10人为一队,10队为一行,10行为一道,10道为一军,每一军设立一详稳司管辖并且赐予军号大概总共有二十万人是大乾的常备部队也是主力部队。其中最为精锐的五万人是皇帝的贴身卫队,称为宫卫骑兵,也就是宫帐军,由赵王郝连峻统帅,随着皇帝四时捺钵。部族军五万人部署于首都,还有十万人部署于紧要之地,镇守着帝国。
因此郝连旻把两个儿子都放在那么重要的位置之上,帮助自己撑起一片天。而原来的天下兵马大元帅,代王郝连力微则是被郝连旻用明升暗降的方法给了他一个太保的头衔,却被解除兵权。郝连力微是郝连旻的叔叔,自然不愿意就此失去权力,因此郝连力微联合了一批突勒守旧的贵族,发动了叛乱。
郝连力微发动叛乱就在郝连旻与虞克宁一起对付朱万荣的时候。郝连力微乘着郝连旻带着主力御帐亲军南下就近应对指挥与朱万荣的对战之时,在后方发动叛乱。还好郝连旻早有准备,他在与朱万荣的前线只布置两三万兵马,因此他可以率领剩下的御帐亲军迅速回击。
郝连力微虽然辈分高,但是本事不大,那些守旧贵族也早已经因为郝连旻的种种政策而失去了大部分的权力,因此败北,郝连力微死于乱军之中,一大批守旧贵族被杀死,突勒各部贵族实力大减,郝连旻的权力得到稳固。
如今他的两个儿子一个是天下兵马大元帅为他管理天下的兵马,一个是骠骑大将军,御帐亲军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