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8章 坦诚相见(2 / 3)

月老志 风斯在下 4427 字 2016-05-26

的歆慕。

“乔老所言甚是。这些年国中风声鹤唳,万木森然,小仙抱愧良多。如若再次缺席花朝节,恐怕天庭也要降罪。小仙辱膺花仙之职,本当恪尽职守,随时开放,妆点世间。否则三界尽成苦寒萧索之地,不是跟阴界地狱没有分别了吗?”

草木是世间生力,即便在三冬萧飒的季节也有梅、松、竹这些傲雪凌霜的品种,来维持三界的生机不至于萎绝。凡夫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物事不是迷信就是不信,独于迷悟之间缺一个理字。人类虽不能窥尽宇宙奥妙,但千万年来认识水平总是在不断提高,甚至对六识难以感知的物事也颇有一些进步。

虽说人类自身的认识能力有限,但是借助一些器具也能观察到一般状态下感知不到的物事。譬如磁、电、气之类。

…………

气之为物,分阴与阳,流布于三界。人类无时无刻不在呼吸空气,然而很少能够觉察到。吹气成风才能够触摸到,到了冬天方能用眼力观察。世间有草木虫鱼。西哲称作植物和动物,这是以眼识的观察而区分的。西哲的认知囿于六识,讲分析,重实证。经过千百年的努力终于大得成功,号称科学。

科学就是科目之学,将世界万物分门别类,极尽精核,穷极精微。然而放之于宇宙中也不过以蠡测海,徒见其茫无涯涘罢了。

至于中夏之学,则到先秦时代已大致完成。后二三千年真可说无所发明,反而日渐琐碎,这真是很可奇怪的事。

世人都以为神明制作越到后来越是齐备。但文化学术则不然,到了一统之世,却日渐束缚,只见退化而已。

尤其是古代的阴阳五行和神仙方术,影响极大,却始终在迷悟之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相信的拱若神明,不信的斥为虚妄,以为无一毫价值,只能愚惑百姓,贻祸匪浅。

其实信与不信也视其能否有耳闻目见的实证罢了。泰西科学岂不是一样很神奇吗?只缘学者能疏通证明,收效甚大,所以能得人崇信。至于世间宗教,如佛、道和泰西天启三教,也无法耳闻目见。只能归于之信仰。

信仰而不能够实证,道理而不尽圆熟,终归还是迷信罢了。

然而阴阳五行是否迷信,又能否实证呢?须知道实证也有一个标准。所谓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单以寻常人类而言,实证至少不可以超出六识所能感知的范围。六识,眼、耳、鼻、舌、身、意,超出六识,纵有无上妙道。凡人是没有感知能力的。

故而所谓的不能实证,有一种情况就是超乎凡人的感知能力,譬如佛家讲第七识末那识、第八识阿赖耶识、第九识阿摩罗识,这都是无法向凡人实证的。

像阴阳五行和一些天启宗教,起源至少在几千年以前,往往也只是一二圣贤独出众类,然后影附者日趋于众。

世人对一些无法感知的物事难免怀疑其居心,斥为诓骗。后世德行有亏的江湖术士、无能庸医确实极多。说到诓骗一是有所图谋,即名利财色。也有极少数无所图谋的,要么是恶作剧,要么是神经病。

但是一种学说理论能够笼罩一世,甚至流传千古,那么开创者只怕很难归之于三类中。后继者往往不缺乏正直聪明、青出于蓝的,如果对师说不是心悦诚服,自然不可能拳拳服膺。

而且修行通常是很艰苦的事,除了向道的执念和精神的愉悦外,几乎不会有任何报偿。

排除别有用心的人附益其上的荒诞不经的成分,至少有一种可能,先人之所以能够创设出阴阳五行之类的神秘学,感知能力或许要比生活在伦理社会中的人强得多。

荀子说,‘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利用器物是人类弥补自身弱点的一种非凡本领。人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而能够战胜凶禽猛兽,除了智慧籍语言文字得到延续传承之外,器物的日趋精密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但是福祸相倚,利弊相成,人类对自然的感知恐怕也有相当的退化。建造房屋,托庇风雨。目迷五色,耳兼五声,鼻杂五味,这种退化几乎是无可避免的。

显著的是印刷术盛行之后,人的视力大不如前了,十步之外,不辨马牛,这样的年青学生与日俱增。

一些和人类关系亲密的禽畜,尽管也生活在伦理社会中,由于生活简单,又多有一技之长供人类利用,六识反而比人类强得多。像猫、狗的嗅觉,速度,都要远远强过人类。

俗说在地震的时候,动物会有各种反应,无非是说明它们对自然的感知比人类敏锐的多。

换而言之,如果人类一直过些结巢穴居,茹毛饮血的生活,可能眼力、嗅觉、听觉一样能达到数百步之外。这也是仙道修行要避世离居,不食人间烟火的缘故。

当然以彼易此,可能大多数人类还是喜欢器物齐备的社会生活,对于六识的钝化并不顾惜。

老聃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