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冠婚(3 / 5)

三国孔邑传 驴板肠 7885 字 2017-05-30

甲?”孔伷继续追问道。

“少的那四副铠甲是被孩儿赠与那个弘农郡的同学了,这血迹孩儿委实不知。”孔邑装作很无辜地道。

“孽子!五日之前的凌晨你为何从外面翻墙而入?!你以为我是瞎子么!!”孔伷见儿子仍在嘴硬,勃然大怒,从席上跃起,一脚踢在孔邑肩上。孔邑不敢躲闪,硬挨了这一脚后开始支支吾吾起来。

“栗荣一案汝是否参与其中?”孔伷不知道从哪里找到一把长剑,掣剑在手,用剑尖指着孔邑问道。

“阿父,栗、丁二贼恶贯满盈,死有余辜,孩儿是在为民除害啊!”孔邑见隐瞒不住,索性承认道。

“逆子!畜生!你真气死我也!我一剑砍死你!”孔伷边挥动长剑,边状似疯癫地道。

“夫君,万万不可啊!”正在孔邑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突然孙氏闯了进来,她几步跑到孔邑身前,一把抓住孔伷持剑的右臂,一边劝说夫君,一边扭头示意儿子离开。孔邑从来没见过父亲发这么大的火,稍稍犹豫了下后便转身逃了出去。当天晚上,孔伷、孙氏二人在后堂一直商议至天亮,孔邑也是辗转反侧,一宿无眠。

进入十二月,天子因黄巾之乱被平,再次大赦天下,并改元中平,故光和七年便改为中平元年。自今天子于建宁元年(公元168年)即位以来,至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十七年间,已有十七次大赦【3】,几乎每年一次,所以之前栗嵩猜到今岁仍会有大赦,可惜栗荣、丁馥还是被人刺死。虽然朝廷大赦天下,但是因栗嵩、栗荣之父与丁馥之父的悬赏仍在,故于巽和孙叙仍颇为小心,每日待在太学宿舍之中,足不出户,而孔邑自从被父亲发现自己参与了栗荣一案后,便被禁止出门,连吴懿、吴班兄弟来访都被孔伷谢绝了,差点没把孔邑憋死,幸好这几天连降大雪,天寒地冻,倒也无处可去。这天下午,正在孔邑打算去向母亲孙氏求情的时候,突然孔伷派人来通知他准备三日之后行“冠礼”,冠礼主宾经占卜定为袁术,而大将军掾韩卓被选为“赞冠”者。原来那晚孔伷夫妇商议之后,为了让孔邑收敛心性,决定提前为孔邑举行冠礼,并与吴苋成婚,另外孔伷为了避祸决定想办法外出到地方上任职。

《大戴礼记·本命》:“冠、婚、朝、聘、丧、祭、宾主、乡饮酒、军旅,此之谓九礼也。”冠礼为九礼之首,或始于周,依周制,男子二十而冠,不过天子、诸侯为早日执掌国政,多提前行礼,传说周文王年十二而冠,年十三生伯邑考,今天子刘宏则是年十二(建宁元年)登基,年十五(建宁四年)加元服,上行下效,民间行冠礼者也是自十五岁至二十岁都有。另外本朝提倡早婚,很多男子结婚时才十五、六岁【4】,女子十三、四岁【5】。依周制,男子二十“冠而列丈夫”,三十而娶【6】,女子十五“及笄”,二十而嫁,不过后来因战乱、人口减少等原因,结婚的年龄大大提前。《韩非子》:“男子二十而室,女子十五而嫁”,春秋时越王勾践曾下令:“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7】前朝汉惠帝时,家有女子年十五至年三十而未嫁者,罚六百钱。

虽然孔邑有些不解为何父亲要为自己提前行冠礼,但还是认真地准备了一番,毕竟冠礼为九礼之首,冠礼之后,自己就正式“成人”了。行冠礼者分三类:嫡子、孤子和庶子。正妻所生为嫡子,妾、婢所生为庶子,而父亲已逝的嫡子为孤子,孔邑自然是嫡子,吴懿便是孤子,而袁绍在过继给伯父袁成之前便是庶子。

到了冠礼这天,孔邑家中宾客云集,袁术、卢植等世家、大儒,韩卓、吴匡、张邈等名士、同乡,孔勖、宋敏、卫臻、于巽、孙叙等族人、同窗都来庆祝孔邑的冠礼,而孔伷、孔邑父子身穿黑色的玄端服,在门口亲自迎接来宾。等时辰到了之后,众人来到孔家的家庙,主宾袁术依次把进贤冠、皮弁(biàn)和爵弁戴在孔邑的头上,每次加冠毕,袁术都对孔邑读些祝福的祝辞,而且每换一种冠,孔邑都去侧屋换上相应的服饰,向宾客展示一番,等戴好爵弁后,孔邑便与宾客一起饮酒祭祀,之后拜见母亲孙氏。随后主宾袁术宣布孔邑的字便是“文都”二字,主人孔伷送主宾袁术至庙门外,敬酒,同时以束帛俪皮(帛五匹、鹿皮两张)作为报酬,另外再馈赠牲肉,一切完成之后,众人便开始饮宴庆贺。因为冠礼追求的是隆重热闹,因此宴席异常丰盛,有煮熟小牛腹部的嫩肉,加上笋蒲;有肥狗肉烧羹,盖上石花菜;有炖烂的熊掌,调上芍药酱;还有鲜活鲤鱼所制鱼片,配上紫苏和鲜菜……【8】而酒则是产自荆州长沙郡酃(líng)县的名酒酃(líng)渌(lù),因此酒颜色翠绿,又称“醽绿”。据说酃县有酃湖,“其水湛然绿色,取以酿酒,甘美,谓之酃渌。”

孔邑加冠之后,孔伷便开始依照“六礼”的程序,第一步请韩卓作为媒人携带玄纁(xūn)、羊、雁等到吴苋家中提亲,即“纳采”;第二步双方交换姓名、生辰、籍贯等信息,即“问名”;第三步口头订婚,称“纳吉”;第四步男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