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戏曲里的养生思想(1 / 2)

养生中国 嵩山奇石 2291 字 2017-05-30

戏曲的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各地都有自己的地方戏曲,在以前没有留声机的时代,戏曲是人们重要的娱乐方式。戏曲主要面对广大文盲观众,戏曲内容既要通俗易懂,也要大家喜闻乐见。戏曲的内容表现最多的是爱情戏、清官戏和喜剧等,现在的电影、电视剧仍然是在走这样的路线。中国戏曲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有一个圆满的大结局,好人好报,恶人恶报,这是中国人的养生思维在戏曲里面的体现。

有人批评说中国的戏曲结局不如西方,西方戏曲的结局很多留有悬念,让观众去思考。中国戏曲的大团圆结尾,体现了中国人的养生观,看戏是为了养生,看戏就是让人们快乐。如果一部戏让人看了以后大脑不能休息,胡思乱想,就没有起到养生的效果,这样的戏曲就失去了养生的价值,一部戏结束以后还让人牵肠挂肚主人公的命运如何,看戏反而成为一种负担,也就不符合中国人的养生思维。

西方人的戏曲分悲剧和喜剧,中国戏曲不分喜剧和悲剧,按照西方人的看法中国戏曲是有悲剧的,但是中国人总是能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来结束悲剧,把悲剧的结尾喜剧化,让人在笑中含着泪。例如《窦娥冤》是一个著名的悲剧,但是最后也被作者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让窦娥冤魂代表窦娥重生,代替窦娥完成心愿。这还是一个符合中国人理想的圆满结局。

戏不仅要听要看,而且要唱。大多数人都会唱几段自己喜欢的戏曲经典段落,有的戏迷还能唱整部戏,水平高低不重要,重要的是全身心的投入。在公园里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几个人弹奏着戏曲的伴奏乐器,有一个在唱戏,周围一群人听的津津有味,还有人跟着轻声的唱,这个人唱完,人群中又站出一个再唱一段。

戏迷在中国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有的还有组织,定期不定期还要集会。大多数戏迷没有什么组织,平时有空就唱几句,有什么高兴事就会唱起来。在地里干活的农民会边干边唱;在路上赶车的车夫会边走边唱;厨房做饭时也会边做饭边唱。这么多人参与戏剧的传唱,可称得上是全面参与,使戏曲在中华文化占有独特的地位,听戏的人远远多于读书的人,戏曲也是中华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载体和传播渠道。

戏曲讲究语言精练之美,唱腔悠扬舒畅之美。一部戏曲历经几十代人传唱不衰,这是许多文艺形式很难以达到的普及程度。戏曲的语言文字优美,最突出的代表剧目是《牡丹亭》,单把《牡丹亭》的文字拿出来看,就可以和有名的文章相比美,人们把其中的一些优美的文字摘抄出来,成为人们的常用语。有的戏迷几十年都在听《牡丹亭》、唱《牡丹亭》,是《牡丹亭》的超级粉丝。

《牡丹亭》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写的,距离现在已经几百年,仍然能受到这么多人欢迎。现在的流行歌曲能流行几年的都已经是很好的歌曲,能在中国长期流传的歌曲一定符合中国人的养生思维。

喜欢《牡丹亭》的人大多是文化人,理解《牡丹亭》的文字之美还是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大多数戏迷并没有什么文化,他们喜欢的还是那些通俗易懂的白话戏。白话文产生的时间不长,但是白话戏产生的时间却已经很长了,那些没有什么文化的戏迷在传唱着白话戏,戏曲对白话文的推广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以前听戏的戏迷大多是文盲,唱戏的也有很多是文盲,这也是戏曲文化的奇观,戏曲的魅力超越了文字的壁垒,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是什么样的原因让戏曲有如此大的魅力?戏曲能给人们带来快乐。

以前在农村哪里唱大戏,哪里就很热闹,方圆几里的男女老少都来看,人山人海,自动就形成了一个集贸市场。老年人边听边唱,用手打着节拍,双目微闭,陶醉在戏曲的世界里面。小孩子能吃到各种各样的小吃,真的是比过年还要高兴。

西方的歌剧、舞剧是供贵族在歌剧院享受的,受用群体少,没有中国戏曲这样接地气。西方的歌剧院是豪华建筑,每一座歌剧院的开支巨大,各个国家的歌剧院数量极少,能到歌剧院听歌剧的观众非常有限,西方的歌剧是少数人的娱乐,没有群众基础,养生效果有限。

西方的摇滚乐传入中国,流行了一段时间后,逐渐销声匿迹了,摇滚乐不符合中国人的养生思维,不会得到主流社会的接受,一直处在边缘地带。西方的一些重金属音乐在西方很受欢迎,在中国一直没有多少人喜欢,这些音乐不符合中国人的养生思维,震耳欲聋的音乐加上歇斯底里的歌声,让人听了以后听觉会受影响,不能给人带来美的感觉。

各地的地方戏品种很多,一些地方戏曲也在慢慢的消失,也有的戏曲逐渐的被更多的人喜爱。京剧是起源于安徽的一个地方戏,在三百多年前进入北京,最初是皇家喜欢,后来得到当地老百姓的喜欢,现在又走如果一部戏结束以后还让人牵肠挂肚主人公的命运如何,看戏反而成为一种负担,也就不符合中国人的养生思维。向了全国。京剧在全国戏曲中有压倒性的优势,各地都有京剧团,京剧逐渐还会成为国剧,代表中国文化,走出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