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我真的就是来坐坐(1 / 2)

风雪迷途 一絮如来 3290 字 2017-05-30

穿过一条条街道,江峰静静的往家快步走着。

小村说是不大,却是绵延了六里长,分十二个生产队。因为学校和村部都在江峰家这附近,在这八百米长四百米宽的中段上俨然形成一块后靠青山、前依素水的中心区,前后共有十一条街道。供销社就在主街上,第五排房。江父在前街第六排,而江峰自己的家却在后街第二排房的西北角第二家。

今天的家宴特别热闹,除了自己远在呼市的哥哥江斌和远在巴盟的五姑和小姑而外,其余四个姑姑都和姑父一起回来。再加上自己远在梁西的两位堂姐也回来,加上自家人,小三十人的聚会,足足坐了四桌。江峰八十岁的奶奶端坐上首,小嘉琪和大姑的孙子分坐两旁,老中青少幼五代同堂,一片欢声笑语。

江峰没有喝酒。倒不是因为某人那一句提醒,而是自己确实戒了。说起来,这也是早年做销售时落下的病根,那时每天都有应酬,逢场必喝,还要陪着笑脸加着小心。家里人并不知道,虽然他不但取得了本专业经济管理的毕业证,还兼考了财务会计和商业经济两个专业的毕业文凭,但是,其实江峰三年的大学生活只全职在校了一年,从大一结束的那个暑假开始,江峰就在勤工俭学,在销售上打拼。这日子久了,就有点酒精中毒,酒到唇边心里就会感觉颤栗,若强喝下去,手都会有些轻微地抖动。

欣欣和小薇并没有参加今天的家宴。虽然也是和江峰一起去地大伯家,但也只是礼貌性地出席。寒喧小坐,闲说了一会家常话,就推说着家里不能离人便回去了。

家里确实不能离人,这点,欣欣没有说谎。今年从乡亲手中高价承包的土地全都种的苕帚苗子,现在收割捆好全放在家里,房前屋后,一亩多地的院子竟然是堆了个满满当当,只在院门和房门间还有窗下留下一条不足两米的丁字形过道。

这无疑是易燃品。而现在又是春节刚过,左邻右舍谁家能不放几个炮仗,更不要说孩子们都放假在家,街上的闲人也是比平常杂乱了许多。哪怕一个烟头,都可能引起冲天的大火……

这也是全村人都心知肚明的。而江峰和欣欣更是日以继夜的盯着院子的动静。家里的水泵水管早已配备妥当,只要有电,随时都能合闸上水。江峰更是备了礼物亲自拜访了前后左右的邻居,稍加提醒之余也不忘提请人家若有紧急能施以援手。都是乡里乡亲看着江峰长大的,所有人都表示了关心和重视,并提醒他把这一院的隐患早点出手。

江峰又何尝不想呢!

自秋收以来,还在场面时就有远来的零散客商到村里收购。别人家卖的多的合三百四五,少的也合二百八九。当然,做为全村土地最多,苕苗子最多的第一大户,那些客商无一不是几次三番的和他研究收购的事。可是,面对着这么多的苕帚苗子,传统的估堆儿方式明显不能适应,都看不透,没有一个人敢真正下手。

江峰犯愁之余,自己也有考量。别人看不透,但自己得知道自己家这东西到底值多少。村里别的人家一家也就是种个十亩八亩,老辈子都是冬闲了自己绑成苕帚,自己用也就三把两把,余下的都是拿到集市上卖。如果按苕帚算,一把苕帚六缕苗,一缕苗子四根,二十四根就是一把苕帚,一个人工一天能绑四十把不用太着忙。现在市场上的批发性收购价是三块五一把,今年不知因为什么人工费普遍上涨,外出打工的男工一天工资都长到了四十。这么算下来,扣去人工一把一块,一根正是一毛!自己家的地是密植,八寸的株距一尺二的垄,一亩五千五百棵,一百一十亩……

这是自己绑的节奏,实际操作上明显有难度。自己家这些苕帚苗要六百个工,雇十个人也要两个月。这不是不可以,而是没人尝试过。而且春耕在即,也不允许这样长期作战。

还有一种办法就是过称。客商们来收购回去也是扒成净苗,现在是三块五一斤。一斤毛苗出六两净苗,这点,江峰早自己扒过做过试验。这样算起来,毛苗过称是两块一。问题是自己家这一院苗子到底有多少斤,这个真不好说。这斤称和收割的早晚有关系,早收的自然水分高,相应的苕帚苗子粮食就不怎么成熟。而江峰因为地多,下手自然比别人家早,青苗占比自然大些。但实在是地太多,虽然后面也雇人帮忙,也是足足收了一个月!就算如此,后期的苗子也着了霜,横七竖八的扑了一地,那种苗子的份量可想而知……

闲想着自己家这块心病,不觉间已穿过了几条街道又走过几家来到了自家院门前。望着满院的金黄都平安无事,江峰也是长长的舒了一口气。

……

从大锅里舀了半盆温热的清水,收捡出小薇几件换洗下来的衣服,江峰坐在小凳子上慢慢洗了起来。

欣欣正和家住后院的本家五婶谈兴正浓。看着那一地的瓜子壳,想来,这婶娘来了不止一会儿。

“哎呀欣欣,看我那侄子多好,咱不说这一年来他受那累,你看这进屋烟没抽一棵,就问你吃饭没,你这刚说了个吃了,人家就又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