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颂醒来,室内已是亮堂堂的,显然已经天亮。看那墙角处的油灯依然明亮,灯油似乎一成不变,未有丝毫的减少,不由得暗暗称奇。
项颂已得炼气修行之法,眼见天亮,而巫曦还在梦中神游,于是起身下了石床,推门进入对面的修炼室,将书收入怀中,在玉质蒲团上盘膝而坐,手中捏着法诀想要修炼,可丹田内依然空空荡荡,隐隐作痛,无法聚气,只好作罢,正想起身,信手一摸,摸到一个锦袋,这才想起这只巴掌大小的锦袋到手后一直没来得及察看过,不知里面会装些什么东西?
心里想着,将束着袋子的绳子一拉,松开了口子,抓住袋子底部顺手一倒,只听“哗啦”一声,倒了满满一地的东西出来,由于事出突然,项颂吓得跳了起来,退后了数步,待看到袋子再无动静,这才壮起胆子走了过去,两手将绳子一拉,将袋口束紧,这才长长地透了口气,用手擦了擦头上的冷汗。
“这锦袋,莫非就是传说中的乾坤袋?”项颂打量着手中巴掌大小的锦袋,有些不敢相信。
有关乾坤袋,项颂曾听爷爷提起过,说是上古时代有位功法高强的修仙者,用产于北冥蛮荒的冰蚕丝织成的锦帛做了一个袋子,传做储物之用,袋子内部有着奇异的空间,空间之大似能将天地收纳于内,所以称之为乾坤袋。
有关这冰蚕丝,《拾遗记》卷十中有记载:北冥蛮荒,有员峤山,产冰蚕,长七寸,黑色,有角,有鳞。以霜雪覆之,然后作茧,长一尺,其色五彩。织为文锦,入水不濡,以之投火,经宿不燎。唐尧之世,海人献之,尧以为黼黻。
只可惜那位修仙者后来渡劫失败,从此灰飞烟灭,而乾坤袋则下落不明,不承想现在竟落到了自己的手中。
从《拾遗记》上的记载来看,若这只锦袋确实为传说中的那只乾坤袋,则应当“入水不濡,投火不燎”,是以项颂也不多想,拿起锦袋放到油灯的灯火上,静观其变。
那锦袋一放到灯火上,灯火立时一暗,随之复又明亮起来,而那锦袋在灯火上停留了数十息,竟是丝毫也不见受损。
宝物虽然在手,但项颂却高兴不起来,因为这宝物是夜未央以性命相搏才换来的。如果能换回夜未央的性命,项颂宁愿不要这乾坤袋。
既然是乾坤袋,东西能倒出来,自然也能够重新装回去,项颂将袋口拉开,捡起地上的东西,又一件件塞了回去,无论大小,东西一入袋口,便凭空消失,举目望去,只见袋内云雾缭绕,似乎深不见底,望得片刻,只觉头晕目眩心烦欲吐,忙将目光移开,这才恢复正常。
从锦袋里倒出来的东西非常繁杂,有药材,有金银财宝,有衣衫,甚至还有女人的红肚兜、绣花鞋……项颂将衣衫、红肚兜、绣花鞋放到一边,其它的东西又一一重新塞回锦袋,最后是一本用不知名的兽皮书写和装订而成的小册子,封面上用古篆字写着《逍遥神功》四个字。
项颂看到《逍遥神功》四字,不由一愣:逍遥神功?莫不是逍遥派的功法?
将书翻开,细细读去,只见这逍遥神功分为十项,分别是:北冥神功、凌波微步、天山折梅手、天山六阳掌、小无相功、白虹掌力、寒袖拂穴、搜魂大法、龟息功和生死符。
凡学逍遥神功,首先学习的是北冥神功,以凝聚真气,进入炼气期,全身各处穴道打通后,便进入筑基期……
初打坐,练静动,全身内外要放松。
二目垂帘守祖窍,舌闭天池津自生。
深细长匀调呼吸,心定念止是正功。
身心两忘万籁寂,形神俱妙乐在中。
掐子午,除杂念,祖炁修足玄关现。
脸似蚁爬丹田暖,口满津液要吞咽。
下座拂面舒筋气,浑身上下搓一遍。
筑基炼己全赖此,静极而动一阳现。
…………
项颂看着那熟悉的功法口诀,禁不住泪水涟涟:天可怜见,让逍遥派的功法失而复得!
项颂得到了逍遥派的功法秘本,自然忍耐不住,将所有功法通览了一遍之后,便开始练习凌波微步,因为练习这套步法不需要用到真气。
丹田无法聚气,那些需要用到真气的功法便无法修炼,而这凌波微步是逍遥派的独门轻功步法,以易经八八六十四卦为基础,每卦一步,从第一步到最后一步正好走一个大圈。练熟了这套步法,在和敌人交手时不但可以躲避敌人的攻击,还可以攻其不备,出奇制胜。并且,修炼室内的地面正好刻有阴阳八卦图,用来练习凌波微步是再好也不过的了。
项颂屏息敛气,迈开步子,练习起来。
项颂从未接触过《易经》,对那八八六十四卦的方位也不熟悉,现在想学那凌波微步,又没人指点,那地面上所刻的阴阳八卦图就变得重要之极。
那凌波微步的步法甚是怪异,就算地上刻有方位图,练起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