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海上丝路 30、书院之论(3 / 3)

唐船 浩瀚唐风 4630 字 2017-06-16

个个脱胎换骨,返老还童般的焕发出活力,一天能写三万字,还怎么样?难道说他们当不了先生吗?”吴襄慷慨激昂地反问道。

朱辉心中暗想,你还不能说这话没有道理,可又总是感觉有些不太对劲。

“这些人将来都能跟着出海吗?”沈琦问道。

“说不准,所谓父母在不远游,越年轻的,可能越不愿去,越是对科举没有希望的老童生,越有希望跟着走,他们还想到新大陆去弄个一官半职,我尽力帮你们多培养一些人才吧!”吴襄答道。

朱辉仔细琢磨了片刻,讲道:“还有个问题,这些人只会风花雪月的文章,哪里还记得圣人之言?到了新大陆,咱不但没教好人家,反而把人家那淳朴的民风给带坏了。”

“臭小子,难道就你一个明白人?”吴襄又教训起了朱辉:“这事我不是没考虑过,如果没有西洋传教士跟着捣乱,咱们到了新大陆,直接就教给他们夫子曰、圣人云,也就是了。你们别忘了,咱还有竞争者,那些西洋人传教时讲什么?我不是很清楚,反正如果只教人家一听了就犯困的文章,我觉得人家不见得爱听,你们自己想想吧。”

倭人在接受中华文明的过程中,也不是人人都读圣人的典籍,普通人就是喜欢志怪传奇,倒也是事实,经过长期的潜心默化,东洋倭人算是接受了儒家文化。

有关书院的话题到此为止,天已到了深夜亥时,沈琦有了汤景和吴襄给凑来的庄票,也不用再去抵押房契借钱了。

次日,朱辉陪同三个镖师去找刘谦的父母妻儿,把他们带到福记钱庄,沈琦、汤景和吴襄早已在此等候,办理了庄票转存,刘家满门感动得热泪盈眶,恳请朱辉等人照顾好刘谦。

又过了三天,沈琦把家中一切料理完毕,带领众人登上了满载生丝的大帆船,从下馆码头启航出发了……

*****************************

明末很多禁书流行,但作者不详,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有关《梅梦缘》的作者,安在了本书中吴襄的头上,特此做个解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