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打秋风(1 / 2)

本县的县令是进士出身,像科场前辈学习经验,打打秋风,是游学的应有之意。李荣之两人早早的准备好各自的文字,连同拜书一起投到府上,请求拜见。本县王县令回复,这一日请两人在县城东门外聚齐,然后一同与本地士绅在荷花浦赏荷花。

李荣之和宁采臣两人提前刷洗好马匹,没有带书童一同去拜访县令。两人牵着马在东门外等候王县令,正看到,两队旗牌写着“肃静”“回避”,缓缓而来。随着旗牌队伍,一位管家模样的人来到李荣之、宁采臣跟前。问过姓名后告诉两人跟随队伍,到了荷花浦之后王县令有话对他们说。李荣之两人称是,随着队尾看着前面县令身边的管家,网荷花浦而行。

队伍快到荷花浦,队伍停了下来,管家招呼两人,李荣之宁采臣两人通报姓名,拜见县令。县令对两人说,“你们的文章我看了,骨架已立,只是略显雕琢。李荣之的文章,对了方略再有些英气,进士有望。宁采臣年纪还小,确实更有文采。一会儿要和士绅商量明年县中祭祀河神之事,这是国家正典。你们以后释褐为官,免不了做事。多看多学,不要做词臣。”

向前走不远,正看到一群士绅正在荷花浦外,迎接县令。一番客气之后,大家一起走进荷花浦。走廊两侧都是荷叶,微风吹来,荷香阵阵,凉爽宜人。走廊交汇处,这是一座凉亭,大八仙桌上,仆人已经放好了各种茶点,大家分宾主落座。

王县令先说:“城里夏日炎热,还是这里爽快,各位可是好享受啊。”一位富态长者说:“比不了大人操心县里这么多事情。我们都是用心农事,只是身上辛苦些。”这话里就透着大家都辛苦,防着县令开口太大。王县令心里明白,这些个土财主其实也都没也几个钱,就算是有也是善财难舍,想着给儿子买房置地。王县令叫过李荣之二人,告诉大家“这两人是游学的举人,现在住在河神殿那里。现在投书到我这里,正好今天带来看看本地的知名景致,也为本地扬名”接着说,“我来过这荷花浦,也有几次大约知道本地荷花的好处。他们是外人不知,请田先生为他们讲解如何?”王县令对一个中年男人说道。

中年男人,没有蓄胡子,一拱手说道“王大人客气了。又对李荣之二人说,我的伯父早年得中进士,如今在河南任职。我只是个秀才,叫做田英。只是常在乡里,对本地熟悉些。”田英接着说:“先来尝尝我家产的荷香豆糕。比起其他的豆糕多了一股荷叶香味。吃的时候先剥掉外层荷叶,也更干净些”。

接下来田英说起来,龟城荷花的好处。原来这龟城在平原,并不像其他的地方或者园林,赏荷花,也要看水流、看鱼、看山。龟城荷花除了荷花本身之外,看的是早晨薄雾,掩映荷花好似仙境;看水滴滑滚荷叶似银珠;看的是晚霞与红粉荷花相应的一片红。

随着田英的解说,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场面见见热闹起来。后来还喝了米酒,就更加随意了一些。王县令也谈起明年祭祀河神,是本地的大事,大家要出力办好。但也是随口一说,没有深谈。吃了一个时辰,王县令有叫过田英,头碰头说了几句,给了本折子,就说有些乏了,准备回县衙,然大家继续玩。大家送了几步,王县令就领着李荣之二人,回到县衙。

“说说吧,今天的见闻有何想法?”王县令边走边对李荣之宁采臣二人说道。宁采臣先说:“在家乡赏荷花,基本在哪家的园子里,都有假山掩映。确实少见这种像田地里的观赏荷花方法。如果不是有人解释,跟看谷田似乎一样。有机会一定早起看看雾里荷花。”李荣之说:“大人知道,我这些年除了用心科举,家里都不让接触事物,唯恐分心。还请大人指点。”

王县令说道:“我看过你们的投书,知道你们家状。我也在你们这个阶段经过,虽然我们师从不同,还是愿意跟跟你们说些大体的。”王县令叫过仆人,献上茶点,喝了一口茶,继续说起来。原来,本地的河神,多有神灵,又善于抚养域内生民,少有决口伤人。而且历经数十年,早已经录入国家正典,与私人淫祀不同,所以不大本级官府要努力做好祭奠,上级衙门也多有敦促考察。

王县令本来就约了本地一些士绅,一起出钱出力办好这件事。这是本地的好事,要这些士绅出些钱物,他们也大致是乐意的。但是出多出少,谁办什么却也需要一番安排才不至于出错。王县令是主官,也不能一言而决,毕竟好多事情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办好。正好李荣之宁采臣两人,正住在河神殿里,带两人一起去,只要说两人与河神殿的渊源,是什么大致就知道言外之意。另外的田绅士,是官宦之家,当地有威望,不会肆意妄为。王县令将一部分祭奠礼仪的文本给了他,他自然会组织与他亲近的士绅们商量。这些人祭祀河神也不是一次了,虽然每年有不同,自然有一套因循分配。到时候,能做多少,需要县里做什么,他自然会找到县里来。这样也免了王县令自己直接安排有什么不妥当,也让做事的小民不至于劳民伤财。

李荣之听了之后,忙感谢王县令,用心教授,并赞扬王县令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