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物价趣谈(2 / 3)

而这种变化,又跟当时唐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政权、农业、手工工业的发展、稳定、兴衰、变乱等因素密切相关。

整个唐朝时期,物价最低是唐太宗贞观年间。1斗米竟然只要三四文钱就能买到!唐朝1斗米的重量约有现在的6.25公斤,1文钱相当于现在的0.25元人民币,也就是二毛五分,用1元钱,甚至还不到1元钱,就能买到6.25公斤的大米!一毛六买1公斤大米!简直便宜得让人吃惊了!

如果我穿越到唐朝贞观年间去,用我每月3000元的工资换成白银,竟然可以买到18750公斤大米!如果按照2013年1月5日BJ地区4.50元/公斤的米价再穿越回来全部出售,不计运费、人工费等开销的话,能卖到84375元(换句话说,我现在3000元/月的工资相当于在那个时代可以过上84375元/月收入水平的生活)!刨去成本3000元,这一趟,就能净赚81375元。得,下一步“生意”干脆买辆轿车开着再穿越回去,直接卖给爱游山玩水的李白好了!李白在买单的唐玄宗面前一忽悠,准能卖个好价钱。

我们来看看在历史文献记载中唐朝各时期的大米价格:

《新唐书》卷51《食货志》说:“贞观初……绢一匹,易米一斗。”也就是说,在唐太宗贞观初年,用一匹绢,才能换到一斗米。说明那时候的大米还是很贵的。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93说:“是岁(贞观四年)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

也就是说,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天下大丰收了,流落到外乡的人都回归家乡,一斗米的价格才有三四文钱。

《新唐书》卷79《魏徵传》里也说:“帝(太宗)即位四年……米斗三钱。”

到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由于大唐王朝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诸多原因,再加上天灾人祸,大米的价格一下子比太宗贞观时期飞涨了百倍,甚至还出现了人吃人的惨象!

如《资治通鉴》卷203记载:

“上以关中饥馑,米斗三百,将幸东都。”

“关中先水,后旱蝗,继以疾疫,米斗四百。两京间死者相枕于路,人相食。”

到唐中宗时,虽然米价比贞观时贵了几十倍,但比起高宗遇到饥荒的年间还是要好多了:

《资治通鉴》卷209记载:“是岁(景龙三年)关中饥,米斗百钱。”

到唐玄宗的“开元盛世”时,物价又下落了很多:

《资治通鉴》卷212说:“是岁(开元十三年)东都斗米十五钱。”

到天宝年间,物价更是便宜:《新唐书》卷51《食货志》:“是时(天宝五年)海内富实,米斗之价钱十三,青齐间斗才三钱,绢一匹钱二百。”

“青齐间”说的是当时SD青州、齐州一带的米价,说明地区间的物价差异还是比较大的,有几倍的价差。

可惜唐朝盛世的好景不长,由于玄宗后期沉溺于酒色,不理朝政,重用奸臣,放任地方节度使胡作非为,终于导致了“安史之乱”。从此曾经辉煌于世界的大唐王朝开始走上了下坡路,物价也是一路飙升。看下面这个记载:

《旧唐书》卷114《鲁灵传》说:

“灵收合残卒,保南阳郡。为贼所围。……伪将(武)令均等攻之,累月不能克。……灵城中食尽,煮牛皮筋角而食之。米斟至四五十千,有价无米。”

被安史叛军团团围困的城中,米价涨到了四五万一斗,而且还有价无市。也就是说,就算是拿四五十两白花花的银子,想买一斗米也买不到。这个价格,比起贞观年间上涨了10000倍!比起开元年间也上涨了2600多倍。

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的差别了!

安史之乱(公元755年)以后的官方物价记录是:

公元766年,一斗米830文钱,一匹绢为3500文;

公元780年,一斗米200文,一匹绢为3500文;

公元820年左右,一斗米50文,一匹绢为800文。

再往后的米价,基本就在1000文上下徘徊了。相当于用现在的40元买一公斤大米,当然是很贵了。这样的物价水平,已经是民不聊生了,正好昭示了大唐王朝正在一步步走向灭亡。

下面我们来看一组数据,有兴趣的可以自己计算一下,就能大概知道唐朝中期的物价是什么样了。下面提供的是天宝二年(公元743年)唐朝中部某地的物价资料:

米一斗:约20文钱(约等于5元人民币)

白面一斗:37文(一斗白面的重量没有一斗米重)

生绢一匹:470文(最常用的布料)

火麻布一匹:400文(常见中高档麻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