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锦囊(1 / 2)

春寒吹酒醒 嘿嘿写书 2360 字 2017-06-30

方家的车马一路行至柳岸坊,街面渐窄,行人渐稀。经一条石板路走三十来丈,驶入方孝孺在京中的宅邸。

方氏一族起于浙江宁海,常住在京中也有十来家。其中隐隐以方孝孺居首。他如今已是翰林学士,却抵不过京中地价奇贵。只在半远不偏的地界买了一套四进的宅子,其余的族兄弟大多或买或租在周围。

方宅比起京中大户来不算宽敞,也做到了前院书房,后院闺房,当中更有两个小院子。

车马回到方宅,方族中几个子弟们收起笑闹,陪同三位新举子进书房拜见方孝孺,聆听训诫。女眷们则都聚在正房,围坐在方夫人边上寒暄逗趣。正厅里仆人们忙忙碌碌,摆开席面,架起屏风。厨房里的厨娘汗流浃背,指挥杂役使劲拉风箱,紧赶着时辰开席。方府上下如同过年般热闹欢快。

这厢几个方氏族兄弟在书房听了半日训诫,出书房皆吁一口长气,去西厢房里玩闹。西厢房是方中愈的屋子,几个兄弟都围在他周围,要听方中愈说说回乡见闻。

方中愈笑着靠进太师椅:“乡下还是那样,能有什么变化?”

一个年轻的族兄弟揶揄道:“小葵那丫头呢?该长到十五岁了吧。上次她全家来京城时还不是对你念念不忘?”

但见方中愈脸色一变,他知自己大概说错话了,及时住口不敢再讲。

“小葵是姨妈全家人的指望,以后就算不进宫做皇后娘娘,也非要嫁个青年才俊不可。我这种人又怎么会入了她们家的眼。”

那族兄弟又说:“嗨,你是翰林之子,转眼自己也要去做翰林。你若不是青年才俊,我们就是阿猫阿狗了。”

方中愈鼻中冷哼一声,斜看一眼墙边上的方中兢不再说话。

众人互视一眼,皆做心领神会的样子。

年纪较长的方中俭打圆场说:“葵丫头年纪小懂什么好歹?她家人也是看不清局势。千万别费尽心机,最后押错了宝。”

这话说的旁人都是一愣。方中俭平时话虽不多,但最会审时度势,说话也是面面俱到,深得长辈的喜爱。如今话中带刺,句句暗指方中兢考试失利,不像他平素说话的方式。

要说方中兢名落孙山,大家都不信。但要说方中俭信口开河更是没人会信。

便有胆子大的半开玩笑似的问:“丫头爱俏,难道葵丫头看上了我们兢哥儿?嘿,她两个在一块儿倒像一对美人儿。”这话引得众人大笑。

方中愈脸色这才好起来,笑着看向方中兢。大家心里坐实,方中兢这次科考必然不会好看。荤的素的玩笑开的愈发无忌起来。

方中兢坐在一边,既看不出惊慌也看不出恼怒,仿佛大家调笑的是不相干的人。

只有一个年纪最小的方中翔拉住方中兢问道:“兢哥哥,这次回去这么久,给我带来好玩东西了吗?”方中兢笑着说道:“你瞧。”便从袖中拿出那副弹弓。

方中翔拿过弹弓细看。这弹弓是用上好紫檀浸桐油做的,上面的弹绳则是牛筋制成。方中翔十岁刚出头,人小力弱,扯了扯弹绳纹丝不动,便拉着方如兢要去院中试试。

院子里没有旁人,想来是仆人杂役都在厨房厅堂里忙碌。方中翔找了块石头想要射树上一只麻里子。但是石块啪的一声掉在脚前。试了两次都不理想,他问方中兢:“兢哥哥你不会是找了个拉不开的弹弓糊弄我吧?”

方中兢笑着接过弹弓,拿石块满弓一射,树顶的麻里子应声而落。方中翔惊的张大了嘴巴。

“怪怪,几个哥哥还说你是什么美人儿,大将军也没你威风!下次他们再不留口德,你好好用这个教训他们!”

“男子汉大丈夫,被人说两句有什么关系。”方中兢口中说道,又指点了方中翔腰腿要如何使力,手眼要如何瞄准。

其实方中兢并未习武。他的母亲一生要强,虽然家中清贫,却竭尽所能培养自己的儿子。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成为古之君子,便要他在读书之余学习骑射,能通晓六艺。

方中兢聪明过人,不仅体现在过目不忘上。他学习任何事物,只要旁观几次,便能发现其中的诀窍。上手一操练,就能深得其中的神髓。一些老师傅侵淫多年,在心中悟出的道理,嘴上却说不出来,手里也传不下去。而到了他这里,就能轻而易举的贯通师傅的诀窍,更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他虽未学过弹弓,却因会射箭,一上手就能打下树上的麻里子,砸破别人的饭碗。

“嘿嘿,我知道你不着恼,”方中翔低头边找石块边道,“你说不定心里觉得这是在夸你俊俏呢。你瞧几个姐姐,还有那些丫鬟,哪个见到你不像见了蜜似的。”他到底年幼,听不懂众兄弟的弦外之音。

方中兢却不可能听不懂。他自觉路上这几日愈、俭二人对他态度大变,到了方府之后更是骄傲,说来说去似乎都在暗指这次科考。他想不出这几人能弄什么鬼,干脆以不变应万变,沉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