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两万元换来两块羊脂玉(2 / 3)

雅满苏 壶说 4848 字 2017-08-17

千百年前,那个气吞万里的楚霸王说过,富贵不还乡,犹如锦衣夜行。

如今赚了些钱,虽然不算太多。

但风风光光回趟家,还是有必要的。

穆涛推开人群定睛一瞧,原来是一个不大的地摊。

摊主是一个年岁很大的维吾尔族大爷,胡子已然花白,眼底里也藏进了新疆男人应有的沧桑。

老人身旁还陪着一个三十出头的年轻人,两个人背靠着墙蹲在地上,身前摆着的既不是小吃,也不是日常用品,而是两块石头。

嗯,没错,就是石头。

一大一小,大的那块四四方方纵横半米多,少说也得有百多公斤。

小的那块也如篮球那般大,看样子应该有四五十公斤重。

只是,与寻常石头比起来,这石头裂开的外皮之下隐隐约约间能够瞧得见一丝细润的石心。

那维吾尔大爷父子两人似乎是从南疆来的,并不是太会说汉语。

不过好在这里是新疆,热情洋溢的地方自然少不了热心肠的人。

在几个自小接受双语教学的少数民族同胞解释与翻译下,穆涛大概弄清了是怎么回事。

这个叫作热合木的维吾尔老人来自南疆和田,家里的小孙子得了一种叫作‘肝包虫’的病症,需要做手术。

虽然乌鲁木齐人民医院在知道老人一家困难之后,免去了一部分医药费。

可哪怕是如此,前前后后仍然需要八千元的治疗费用。

热合木老人一家,全年收入也不过两千元不到。

这笔钱,无疑对老人的家庭来说是一笔巨款。

好在老人有一门祖传的手艺,点石寻玉。

和田玉,这种唯有新疆和田河里才有的羊脂美玉,自清朝开始便深受王公贵族的喜爱。

而热合木老人的先祖,便是当年专门为清朝朝廷效力的寻玉人。

这门手艺虽然传承了下来,可这些年和田玉的市场并不是很火。

若非,老人家救孙心切,迫不得已实在没有办法,也不会拿出祖上传下来百多年据说是给那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进贡美玉来给孙子换医药费。

只是,还没进贡成,那个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便已然灭亡。

老人祖上没有办法,便将两块一大一小的和田玉留在了家族里,传承至今。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

那个年代,不是二十多年后,黄金有价玉无价,一块羊脂白玉便能抵得上一套北上广的房子的年代。

和田玉自清朝之后,已然沉寂了一百多年。

可穆涛是去过深圳的,他已然从张倩那里知道,沿海城市已经有不少‘玩主儿’的圈子中兴起了收藏美玉之风。

有道是乱世黄金,盛世文玩。

如今,国泰民安。

往后很长很长一段时间,必然是得享太平盛世。

所以,文玩市场的未来前景就如同美女老总与杨叔看好的楼市一般,不可估量。

穆涛不是投机倒把者,但却已然有了商人的思维。

既然是商人,那就得看得见瞧得着别人看不见的利益点所在。

听美女老总提到过,深圳沿海一带,有这么从事玉石生意的‘倒爷’。

这些人路子野,人脉广。

但有一点,从来不做国人的生意。

从全国各地收来的美玉,通过一些渠道全都卖给了港台以及欧美的客商。

在这个圈子中,一夜暴富完全不是幻想,主要看你会不会忽悠,再加上一点点不错的运气。

说是忽悠,其实无非也就是把玉石的价格抬高些罢了,也不算是弄虚作假。

其中有人,甚至是将从新疆三百块收来的一块的‘青花’,以大几十万的价格卖给了一个香港来的商人。

这一进一出,不过一小时不到时间,便成了‘万元户’,当真是疯狂。

而青花,不过是和田玉当中最为普通的一种。

美女老总也喜欢玩玉,所以翠府中也摆放了不少美女老总从各地收来的美玉。

穆涛不懂玉,但光拿眼睛去瞧,也不难看出如今摆在老人身边的这两块和田玉绝非凡品。

至少,比起那在深圳见过的任何一块都要好!

商人就如同狼一般,为了一个猎物,能够蛰伏三天三夜不动。

而眼下,一块‘肥肉’摆在了面前,没有理由不吃下它。

这会儿,看热闹的不少,但问价的却一个没有。

毕竟拿‘石头’出来卖,于那个年代来说,可是一件稀罕事。

大家想知道,有没有哪个‘傻子’或者是‘疯子’当真会去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