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简虽是名为“道论”,但六卷加起来足有数百枚,洋洋洒洒足有万字,论体量足以和“典籍”相提并论,再加上晓篆毕竟不是现时所用的文字,易迁流足足用了十五天时间方才算是读懂了。看了一眼案几旁放着的法宝滴漏,易迁流伸了个懒腰:“竟是酉时了。唉,花了半个月的功夫,这部‘道论’算是看完了。楚前辈夫妇不愧是修为高深的散仙,果真是字字珠玑,精妙绝伦。更难得的是,竟能把如此复杂的修真之路,如此简明扼要地说明白。如此看来,两位的境界,真是难以揣度。”
在易迁流固有的印象里,所谓修真,就是炼丹、打坐,再加上种种玄之又玄的法术,修炼到一定程度便要渡劫,此后成为散仙,逐渐成为真正的仙人。江湖传说之中,术法越高深精妙,威力越大的,那就是道行越高,越接近仙人境界的,甚至有些传言说,修真者所炼出的真气越强,越精纯,境界就越高。总之传言林林总总,归结到一起,就是以真气、法术为代表的种种攻击手段每提升一个阶段,就代表修真者的境界提升了一个档次。然而在“道论”之中,两位散仙却给出了全然不同的说法。在正统的修真者中,修为和境界完完全全是不同的概念,对于修真者来说,只有修士、散仙的区别。而在散仙之内,且还有着散仙、地仙和天仙的区分,评价的标准,则是对于“道”和“法”的理解程度。
根据道魔二仙的阐述,修真的目的并不是现在众人所认为的飞升成仙,而是参悟道理,与道相合;飞升成仙,是达到这个程度的一种表现,同样,所谓修真者的几个层次,也是代表着修真者悟道达到了哪一个阶段而已。故而,一个修真者的实力,实际上是取决于他对于“道”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所谓的道,玄之又玄,难以言书,是天地万物万事诞生和运行的基础,而对“道”进行表述而产生的东西,则被修真者称为“法”,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通过某种方式表达出来的、简单的“道”,因此也具备“道”的部分力量,分为“术法”和“阵法”,这就是修真者的力量来源。修真者通过修习“法”,逐渐加强对“道”的理解和掌握,两者实际是主干和枝节的关系,故而也被合并在一起,统称为“道法”。
无论是修习“术法”还是“阵法”,修真者都需要两方面的力量——“身”和“心”——也就是肉体和灵魂两个方面,这两种力量则是“真气”和“念力”,真气充裕逐渐循环不断源源相生,从此便可不食人间烟火,身体逐渐被灵气充盈,不含杂质,逐渐接近“天地”本身,同时也更容易使用威能强大的法术。而念力精纯,则不会被外在影响,心思纯净,更容易贴合、理解“道”的力量,也更容易施展繁杂的法术。真气的积累靠着不断地修炼,而念力的纯化则需要一定的经历才有希望,并体现在日常的行为里,因此两者也被合成为“修为”。在这个基础上,“修为”的高深程度,还取决于一个较为笼统的概念——“心境”,心境越高,则念力的力量越玄奥难测,而“道法”理解越深,则修真者能干涉的区域越广,这一区域则被称为“界”,所以也会用“境界”一词来说明一个修真者的实力。
“道法”理解程度和“修为”高低决定了一个修真者的“境界”,但两个修真彼此对战的时候,胜负就要综合来看。楚图南在“道论”中举了一个例子,两个修真,一个真气、念力只有修士级别,但几乎有了“天仙”级数的道法领悟;而另一个修真的真气、念力接近散仙,但道法领悟却相去甚远,两者若是性命相搏,那一定是第二个人获胜,因为前一个修真并不足以支持“天仙”级的法术,只能落得败亡的结局。
至于世人所知的“法术”,实际上是某些实力超绝的修真,通过某种特定的口诀、手印,将自己所掌握的“法”固定下来,以此来传授给他人,习得者不必具备同样的“道法”基础,只要达到要求,就能施展这个术了。这种方式可以提高修真者的战力,但实际上对于参悟道法并没有实际的作用。
“道论”除了对修真体系的梳理阐明以外,在最后一卷上,还留下了一段初步修炼真气的心得、口诀,只有修炼出真气以后,易迁流才能打开第二部秘册竹简。把玉简卷好,他揉了揉自己的太阳穴,绕着那十几堆竹简,心中想道:“按照两位前辈的说法,十年时间所能积累的真气,实际上比较有限。换言之,在这个山洞中的封印法术考验的还是对于道法的理解,只怕会是个极其复杂的法术。但,从另一个角度理解,是不是意味着,只要把这些竹简全部吃透,至少,我的道法领悟会达到一个不可思议的高度呢?”
就在易迁流奋力苦读的时候,莽莽群山之中,一个人影在茂密的从林和氤氲的瘴气中,急速地前进着,一路激起了无数的惊鸟。有些猛兽毒蛇潜伏在阴影之中,方要动弹,便被一股凌厉阴狠的力量刺破脏腑,软软地瘫了下去。那人在山壑之中转了几转,凌空飞起,手中法诀不断变换,一座高大苍青的山峰上,显现出一圈荡漾的波纹,他纵身一跃,飞入其中。那波纹轻轻摇晃了几下,渐渐消失,随之不见的便是那人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