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姓赵名普,字则平,幽州蓟人。父亲赵回,系当地一个族长,为了躲避战乱,举族先迁于常山,后迁于洛阳。为了使自己的儿子能在乱世中混口饭吃,在赵普十岁那年,其父为他请了一私塾先生教他辞章、计数之学。可赵普对这些一点兴趣也没有,屡遭其父的呵斥,然而,赵普却道‘大丈夫处乱世要辞章何为?当辅明主以安天下耳’其父大奇之,就请人教他先秦纵横之学,可赵普亦不感兴趣,认为纵横之学是天下处士蛊惑人主为取富贵的诡诈之术;他独对孔子的《论语》爱不释手,终日揣摩研思,稍长,精通星历象纬之学。长大后,赵普沉默寡言,好深思远想,举动常出人意。镇阳豪族魏氏闻赵普之名,见之而大奇‘此儿王佐之才也’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赵普。
五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分裂的时代。朝代的更替,政权的兴亡,像走马灯一样迅速。为了争地盘,各路军阀拼得你死我活,而最终倒霉的还是老百姓;见世道混乱,赵普毅然起了澄清天下之志。于是,别妻离子,出去闯荡江湖,希望有朝一日能干出一番事业,出人头地。可赵普一介文人,身处乱世,毫无用武之地。为糊口,他当过私塾先生,替有钱人家管过账,都时间不长。后经人推荐,他在一个将军幕下当过一个小办事员,赵普觉得这些人不是成大事的,整天只知花天酒地,毫无作为。所以,他索性辞职不干,去浪迹江湖,这一浪就是十五年,后周太祖郭威显徳元年,后周永兴军节度使刘词认为赵普是个人才,就征他做了自己的从事,算幕僚人员。此时,赵普的生活才算暂时安定下来,就把妻小接来与自己团聚。
可这样的时光并不长,后周显徳三年,刘词病死,赵普又失去了依靠。幸好刘词临死时给朝廷写了份推荐书,要求朝廷委用赵普。此时,周世宗正在寿州进行紧张、激烈的战争;哪里顾得上一个节度使临死时写的推荐书?赵普的希望落空了。
这一日,他夜里睡不着,步出房外,见东南方有一颗大星明亮异常,知是帝星已现,就一路来到滁州。多年的漂泊,仕途的不顺,使赵普有了一醉解千愁的想法。谁知,刚坐下不久,就遇上了和将士前来吃酒的赵匡胤。一见赵匡胤,赵普心中惊奇不已:此人仪表堂堂,顾盼非常,非人臣也。于是,他想与赵匡胤搭讪,但又不好唐突。待那小校要坐在赵匡胤旁边时,才忍不住叫出声来。现听到赵匡胤要约自己单独交谈,正中下怀,一口答应了。
在后来的交谈中,赵普为赵匡胤分析形势,指出天下分裂已久,百姓盼望统一;他要赵匡胤顺应历史潮流,做统一天下的历史人物。同时,赵普运用象纬星历之学,说赵匡胤有人君之象、气度不凡,要他好好把握、顺天应人。一席话,说得赵匡胤心花怒放、热血沸腾。赵普托迹诸侯十五年,赵匡胤也是知道的。今听赵普分析的头头是道、满腹经纬,不正是自己事业上最需要的帮手吗?就把赵普比作自己的诸葛亮,道‘昔日刘备见得孔明后,才成就大业,今天真是天赐先生与我,以先生之见,我当如何?’赵普道‘我观天象,世宗不久于人世,那时就是将军建图大业之秋;只是眼下,尚需进一步得到世宗信任。这一点,对于将军并不难,只需恭谨、克制即可’这次和赵普的交谈,激起了赵匡胤人君天下的野心,他开始处心积虑,稳步推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