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周勃迎王渭桥北(2 / 3)

秦汉戮 小辰泽 4826 字 2017-10-23

已而管夫人、赵子儿先幸于高祖,常以此为笑柄。汉王四年,高祖居成皋灵台,由此二女侍奉。高祖偶闻所语,心凄然而怜之,遂招戚夫人至。戚夫人喜道:“昨夜妾梦龙据于胸。”

高祖道:“此乃贵征也,吾为汝成之。”遂同宿,因而有身,岁中生刘恒,八岁时立为代王。自薄夫人有子,高祖因戚夫人之故,见之甚稀,遂随刘恒同赴代就国。及高祖崩,后宫多为吕太后所害,独薄夫人幸而得免。

刘恒平日极孝。薄夫人常病,曾三年不能下离榻。刘恒侍母,目不交睫,衣不解带,凡有汤药,必亲口尝试,方与母饮,因而得愈。刘恒遂以仁孝闻于天下。

丞相陈平、太尉周勃诛杀诸吕之事传到代国晋阳,代王刘恒招左右聚会,询问吉凶。文武官吏,各言所见,有言喜者,有言悲者。正议间,有使者自关中来,呈上密书,乃是太尉周勃等朝中大臣,欲迎刘恒入主关中。刘恒阅书已毕,便问群臣意见。

郎中令张武奏道:“汉大臣大多是故高皇时大将,善习兵事,胸多谋诈,其心非甘永为臣下,特畏高帝、吕太后之威耳。今已诛诸吕,新喋血京师,此以迎大王为名,实不可信也。愿大王称疾勿往,以观其变。”众臣闻之,多附合称是。

忽一人出班道:“郎中令此言却不尽然!以臣之见,大王不去,天下难安也。”众人视之,乃中尉宋昌,故楚卿子冠军宋义之孙也。

刘恒遂问道:“宋公之见如何?”

宋昌出班进言道:“群臣之议皆非也。以臣之愚意,大王入主关中,有此下三便也: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人人自以为可得天下之人,海内以万数计。然最终登天子之位者,乃刘氏也,故天下豪杰,已绝称雄天下之望,此一便矣;高皇封王子弟,地如犬牙相制,各处诸侯不能独盛,此所谓汉室固若盘石也,天下服其强,甘心俯首,此二便矣;汉初兴时,除秦苛政,约法令,施德惠,人人自安,基业不可动摇,此三便矣。夫以吕太后之严,立诸吕为三王,擅权专制,然而太尉以持一节入北军,振臂一声,士皆左袒,为刘氏而叛诸吕,终以灭之。此乃天授,非人力也。今大臣虽欲为变,百姓不为使,其党如何能专一乎?方今朝中内有朱虚侯、东牟侯之亲,外畏吴、楚、淮南、琅邪、齐、代之强,群臣如何敢有异心?而高皇之子独有淮南王与大王,大王又年长,贤圣仁孝,闻于天下,故大臣因天下之心而欲迎立大王。此众望所归,望大王勿疑也。”

刘恒闻言暗喜,尚不敢擅动,乃道:“待我问明王太后,再定行止。”遂令文武散去,自入后宫来问薄太后。

薄太后闻刘恒之言,亦不敢轻言行止,乃道:“此乃天下大事,非我等妇定也。汝乃七尺男儿,当自行决之。”刘恒犹不能定,乃招卜人占卦。卜人入宫,卜之龟甲,其卦兆得大横。卜人道:“大横乃变更之征,兆大王将为天王,如夏启之袭夏,光大先圣之基也。”刘恒道:“寡人固已为王矣,又何复为王?”卜人道:“此王非彼王也,乃天王也。所谓天王者,乃天子也。”刘恒尚在犹豫。其舅薄昭道:“大王勿忧,吾愿以身先往关中见绛侯,若果如其言,大王再行不迟。”刘恒然之,随即遣行。

薄昭乃入到长安,来见周勃道:“太尉以身诛国贼,功盖世间,故代王先使下臣,具道皇子感激之意。然今天下,可立者甚众,如齐、楚、吴、淮阳诸王,或高皇兄弟、或高皇子侄,为何独奉吾之代王?”

周勃坦然道:“当今天下为诸吕所乱,支离破碎,宗庙待兴。当世之势,立庸者易废,立贤者则兴。代王明理豁达,仁孝宽厚,世之真主也。况高皇所见之子,以代王最长,从民顺天,审时度势,皆当进位为帝,以复兴汉室,光大祖上之基业。”

薄昭问道:“朝中诸臣,皆如足下一心乎?”周勃遂唤丞相陈平、后将军陈武、御使大夫张苍、中大夫陈涓等至,各自歃血,誓言非代王不可为帝。薄昭见众人心诚,乃归中都,还报刘恒道:“众臣可信矣,无可疑者。”刘恒大喜,乃笑谓宋昌道:“果如公言。”

主意已定,刘恒乃命宋昌为参乘,引着薄昭、张武等人,一共六乘,并往长安而来。行至高陵,宋昌道:“请大王先止,容臣先入城观之。”刘恒然之,遂住车马,令宋昌先往。宋昌行至渭桥,朝中众臣自丞相以下,闻代王驾到,皆在桥北相迎。

见宋昌到,周勃当先答礼,问宋昌道:“代王可至?”宋昌见诸人皆朝服官帽,并无兵器,心中遂安,乃道:“公等且候着,代王即至也。”言毕,转辕还报。刘恒听后心安,遂乘车驰至渭桥。群臣望见车杖,皆拜谒称臣。刘恒视之,乃太尉绛侯周勃、左丞相曲逆侯陈平、右丞相辟阳侯审食其、后将军棘蒲侯陈武、淮阳王相北平侯张苍、御使大夫平阳侯曹窋、符节使襄平侯纪通、中正上邳侯刘郢、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典客刘谒、博阳侯陈濞、河阳侯陈涓等五十余人。

刘恒乃下车拜还其礼道:“公等皆社稷之臣,小王受不得如此大礼。”群臣三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