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还是愿意留在长安的。长安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已经是非同一般的国际大都市,长安街市车水马龙,川流不息。酒肆商旅更是有如繁星点点。他们的众多产业,不为人知的势力都已在长安盘根错节,哪个想走?
那些个在驱赶之列的列侯都使尽浑身解数,托关系跑门路,意图找个理由留下来,更有极端者甚至自残,希望以此留下来。
同时,更把矛头指向了贾谊这个始作俑者。他们开始不断地诋毁贾谊,不断地向刘恒打着贾谊的小报告。
而贾谊虽然察觉,但不以为意,因为他认为刘恒会是秦孝公,然而不久,他的梦便被无情地打碎了。
遣列侯就国的诏书刚刚下发没几日,刘恒的龙案上便摆满了列侯们上的奏疏。
刘恒仔细地将奏疏都看了一遍,眉头顿时紧锁起来。大臣们不但反对,而且其中痛心疾首者有之,言之昭昭者有之,几乎无一例外地把矛头指向了贾谊。遭遇强烈抵制本在刘恒德意料之中,然而他却万万没想到连丞相周勃,太尉灌婴,御史大夫冯敬三公竟然也无一例外的加入反对行列。
刘恒到吸了一口凉气,如果双方僵持下去,势必矛盾加深,如若置之不理,于国无益。况且此事若无法得到三公重臣们的支持,几乎不可能成行。娱乐秀
疏忽之间,刘恒有些迷惑了,柱国大臣们为何要反对这件于国大利的事情呢?恐怕他们不单是就事论事这么简单,而且更加让人费解的是,但凡贾谊的参与的事情,老臣们大都不问好坏无端反对。虽说贾谊的性格过于激烈,实干大才有待观瞻,但其论辩之才已确凿无疑,其为国为民之心,也是令人赞叹的。庙堂之上,大才若无法立足,那我大汉庙堂岂不成了腐朽之地?
刘恒斜靠在卧榻上,微闭双目,眉头紧锁,心中翻江倒海,苦思良策。
突然间,他睁开双眼,取来一支牍,上写“谨言缓行,立身固本”,并口述了一番,让内侍传旨给贾谊。遣列侯就国虽然是贾谊的谏言,但刘恒也是深为认同的,在刘恒看来,富国富民重要,朝局稳定也重要,两者无所谓孰轻孰重,只能是相辅相成的。依目前的情势,必须缓和一些才行。这是他给贾谊的机宜之所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