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太后偏向梁王,但刘启有信心说服老太太。因为他提出的人选同样深得老太太的欢心,这个人选是刘启的长子刘荣。
薄皇后无子,刘荣是刘启宠妃栗姬所生,所以刘荣是长子,但不是嫡长子。依照旧制,如果皇后无子,是可以立贤的。不过,刘启的儿子们多数还是天真烂漫的少年,不少还在襁褓中吃奶,贤不贤一时半会儿看不出来,所以刘荣就当仁不让了。而且,最重要的是老太太也是十分喜欢这个长孙。
刘启深思熟虑后,并不急于提出心中的人选,把有意立储的想法告诉了窦太后。
窦太后也是十分赞成。刘启适时地提出想立刘荣为太子。
窦太后眨了眨早已失明的双眼,正想开口问一问梁王如何的,刘启马上说明刘荣聪颖仁孝,对太后更是恭孝,您老人家也很喜欢他啊。窦太后思虑之下,也确实如此,这小家伙平时带给她不少欢乐,而且又是皇长孙,如能立为太子也是不错的选择,于是,暂时压下了心中的想法,同意了。
景帝前元四年(前153),刘荣被立为太子,史称“栗太子”,而他的另一个儿子,年仅四岁的刘彻同时被立为胶东王。
一场即将发生的储位之争暂时被化解了,刘启想通过这个契机告诉所有的藩王们,尤其是他的那位弟弟。好好守本分,不要有过多的非分之想。
刘荣被立为太子的诏书发到梁国。刘武就像被一盆冷水从头淋到脚,有一言九鼎的太后帮忙,有天大的功劳支撑,没想到一纸诏书就把希望浇灭了。梁王的失落被身边的两个宠臣看了出来,一个名叫羊胜,一个叫公孙诡,山东人氏。而正是这两个人,日后将制造大汉朝最惊天动地的案子。两人是刘武新招募的幕僚文士,公孙诡任梁国中尉,号称公孙将军。两人诡计多端,深受刘武的宠信。
他们上前给刘武打气,他们建议梁王不要气馁,静待时机,收买朝廷大臣,只要太后在,就还有希望。刘武听后颇受鼓,大感振奋,上表恭贺。
刘启得知梁国一片安宁的时候,十分高兴。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储位问题,在刘启看来,无疑是最理想的结局。不过,刘启有点高兴的太早了。俗话说得好,羊毛出在羊身上。惹出储位之争的是他,想解决储位之争的还是他,几年之后,闹出乱子的还是他。当然,刘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主要工作还是削藩。七国之乱后,实力强大的藩王被一锅端了,但是又捧起了梁王这个新的实力藩王。为免重蹈覆辙,刘启下令藩王只能衣食租税,不可以过问本国政事,剥夺他们的地方诸侯的大权。
不仅如此,刘启还从藩王们手中收回了不少郡,朝廷直辖的郡达到44个,占了绝大部分土地。刘启从叛乱中看到了民心的重要,他不但延续了父亲的宽仁治国政策,而且继续约法省刑。一场战乱让刘启找到了自信,他自信能够延续父亲留下的盛世,他更自信会把盛世推向一个更辉煌的高点。
于是,景帝前元三年(前152年),江东大儒何间王太傅卫绾被任命为九卿之一的中尉,负责京城治安。上行下效,社会风气更加宽松。
然而,卫绾的宽仁治民效果显著,但是对于豪强贵胄却是束手无策了。
这时候,就需要“另类”官员了。刘启要想管住这个庞大的帝国,那就非用“另类”官员不可。这种人让贵胄平民无不闻风丧胆,要是不小心栽在他们手上,就算老爸是天皇老子都只能自认倒霉,这种人除了天不怕地不怕,还喜欢玩刑具,他们有一种统一的称谓,酷吏。
郅都,河东郡杨县(今山西洪洞)人氏,外号“苍鹰”,生卒年不详,。郅都的籍贯是洪洞县,不免让人联想起“洪洞县中无好人”。
郅都老兄经常说,他要“奉职死节官下”,为了实现这个理想连老婆孩子都可以不顾。自从他踏入仕途的那一刻起,郅都就决定撇开一切。
郅都出身并非达官贵族子弟,他踏入仕途的途径与千千万万青年的一样,通过赀选为郎,进入了充满着危险与机遇的宫廷。郎官在宫里虽然很不起眼,但这份职业却很有前途。
郎官分为四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四等。他们的具体工作五花八门,主要职责是宫内看门护卫,宫外充车骑仪仗,而且还可以随时充当皇帝顾问。如果说看门,充车骑的工作技术含量不高,那么做顾问的岗位要求就高了。
既然要求高因此郎官的选用途径就较特殊,要成为郎官起初有两种办法,一是任子(靠父兄功绩选任),二是赀选(直接交钱进去),到后来增加了察举(类似于科举考察)。
这些途径说明郎官都是有些来头的人,要么有钱,要么有背景,要么有特殊的才能。正因为如此,郎官与皇上身边的宦官,卫尉相,具有先天的优势。卫尉是武卒没文化,宦官是残疾人更没文化。
郎官在跟皇上混个脸熟的过程中,有不少的机会可以展示自己的才能。而且在皇帝眼里,郎官其实可以算作大臣的学习训练班。这个学习训练班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