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无标题章节(2 / 2)

这一年号,极富政治上的象征意义。

国的政治方式,从来是“主权在王”、“君权神授”。同治之后,三朝的年号,都在精心重构统治的合法性:同治者,同康乾之治也;光绪者,光大统绪也。尽管这三朝一再强调要重回顺康雍乾四朝,重塑王朝政治的合法性。但事与愿违,在清末五十年中,大清帝国日益摇摇欲坠。

清帝国的悲剧,不仅在于内外交迫的时局,同时,其皇位继承问题也发生了紊乱。自1856年咸丰帝独子爱新觉罗·载淳(即同治帝)出生以来,半个世纪内,紫禁城中再无龙子啼哭。

1908年,慈禧太后临终,遗命三岁的醇亲王长子溥仪入承大位。在登基大典上,百官云集、山呼万岁,金玉齐鸣、鞭炮震天,三岁的溥仪从未经历这个阵势,大哭起来。溥仪生父、摄政王载沣无可奈何,急忙安慰溥仪“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一语成谶。

在紫禁城度过了漫长的三年之后,关于小皇帝的教育问题,也被提上了日程。经过几位太后、摄政王以及朝廷重臣的商议,选定由大学士陆润庠、侍郎陈宝琛授读,副都统伊克坦教习“国语”清文。

开学的时间,选定在1911年9月10日(距辛亥革命恰好相差一个月)。两位教师所教授的范围,也选定在经典的儒家治国文本之上,即《十三经》与通鉴辑览,前者是要灌输王者治国理念,而后者则明治乱之道。

据溥仪回忆,通过接受儒家经典教育,让他明白了王者是应该站在一般人之上,应该统治国家与人民,任何人都必须无条件效忠皇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