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解空(1 / 1)

随手真理 肖润坤佛 1210 字 2017-08-14

佛经有云:”念等本空。佛言,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源自受友人兼师徒师生同道同学YC法师赠《佛遗教三经》)。

了解空即意味着思想的秩序。如禅定能帮助了解念与念之间的空隙。我们每一个普通人修道或者不修道的人生里都可能有或存在非思想所能虚构出来的神圣事物。在很久以前延续至今,人类依旧如故的在探索这件事。人们是否能发现存在于困惑,不幸,黑暗,幻觉,组织,改革之外又在生活之中的实相。那应该是一个超越心智上时间束缚,不在思索的范畴内能体验揣度的存在。虽然可能现在自由地在这样的世界互通的已知的人算不上太多。

从以前到现在到未来,僧侣和宗教教徒以及可能一部分追寻真知的人试图运用生活与实相之间的媒介。比如某位上师又或者某本神圣的书。当然,这些有一定的意义,因为这也是生活与实相相通的一部分。不过生活就可以是实相,完整得,实相就在生活本身之中。不是某本书或某个人说的,或者是不止是,而是确确实实能体验到感受到当下存在的。一味的局限于负责诠释真理的诠释者,可能注意力有限,视野不全部开阔,不能洞察生活及实相的全貌。

思想可以很造作,但不一定都是接近实相的。思想往往是物质性的,所以难以存在完全的自由和真正的秩序。实相的真谛往往在于学习,而不存在臣服,了解念与念之间的空寂,不止在禅定之时,可以让心越来越细腻。这样的心智运作是一种永远在持续的活动,可以运用知识但奠基于知识之上,因为心智运作者可以不在意知道什么或不知道什么。

念头之间存在空当,这样的空当可以帮助理解时间并超越它,我们的心可能可以自然而然地在空寂中止息,而不把念头延续,这样能从过去经验已知的过去,现在,将来的背景中解脱。当心智与头脑不仅仅是在被引导时得到这样的寂静,如禅定,而是洞察了悟自性后存在没有原因超越因果的寂静时,才可能完全得摆脱背景的束缚。

背景的束缚还包括在人与人接触时权威者的形象——过去的印象而非当下动态的实相,包括一个人或很多人将人与人的关系仅仅局限于划分了的不同宗教组织或者其他任何组织团体的思想,这样的思想人性本身对广博的每个人的关怀之情受到限制一旦无法足够智慧客观平和地理解这些概念,因为那在境不同时造成了心智上的界分与冲突。超越机械化的思想可以发现完整无上而又平等的秩序,其中包含彻底的自由与实相。就如宇宙运转的秩序,人心智世界内在的秩序,既是内在的秩序,也是外在的秩序,这样的心必然井然有序而又不失智慧的从容应对灵活机变。这意味着心智理解了混乱,超越了冲突矛盾,一味的无创造的模仿及臣服。冥想可以是在此基础上从已知和度量的活动中解脱或解放出。在这样无需引导而存在的而又无需在意的状态下,存在绝对的空寂。在这样的空寂中实相自然会以其变化万般而非一言两语可名状的真实状态展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