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碰瓷儿的(2 / 2)

大唐南皇 赵奔三 2599 字 2017-08-22

《旧唐书》卷七八《高季辅传》中言道:

时太宗数召近臣,令指陈时政损益。季辅上封事五条......又曰:“......今畿内数州......菽粟虽贱,储蓄未多......”

《贞观政要》卷六《奢纵》中说:

......侍御史马周上疏陈时政曰:“......自五六年以来,频岁丰稔,一匹绢得十余丹粟。......”

《通鉴》卷一六九载贞观十五年八月:

乙巳,上(太宗)谓侍臣曰:“朕有三喜一惧。......此年丰稔,长安斗粟直三四钱,此一喜也。......”

《通鉴》卷二〇,一麟德二年十一月丙寅条说:

“时比岁丰稔,米斗至五钱,麦豆不列于市。”

由此可知,初唐时期物价的确十分低廉,而且这个低廉还相对保持了相当一段时间,甚至一直到高宗年间也依旧如此,可以看得出来史家称赞的贞观之治,至少在百姓眼中,的确是值得讴歌的黄金年代。

如今是贞观三年,正是物价最低廉的时期,三十贯钱就是三万钱(一贯等于一千钱)。换成米的话,足足能买一万斗米。一斗米按十二斤半算(一升米放在现在大概是1.25斤,十升一斗,一斗米等于十二斤半),一万斗就是十二万五千斤(这还是按照市价来计算的,这么大宗的粮食交易,卖家不可能不给折扣,这样算的话,买下的米会更多)。

就算是按照市价,十二万五千斤米,就算一个人一顿吃一斤饭的话,这么多的米足够十万大军吃一天还有剩余(就算再良心的伙夫,一斤饭里放半斤干米都够了,再多就干了。而且这个年代的人是一天吃两顿的。)

大大们,数据有点凄惨,求收藏求票票啊,跪求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