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勋在事业的最巅峰时期(1870年前后)及其以前对国内没有半点投资,直到海外事业走下坡路才回国投资,选中的却是对国家和人民毫无益处的葡萄酒厂(要考虑到当时中国的处境),就算当时重工业不准私人投资,也该优先投资像纺织面粉这样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以张振勋的见识,不可能想不到这些,他之所以这样做,无非是觉得葡萄酒的利润更大罢了。
说白了,张振勋回国投资其实只是海外产业被西方殖民政府剪羊毛限制了发展之后回国投资开辟新的获利渠道、同时分摊风险的举动,这是很有见识的做法,但要将其称为是实业救国,那就未免名不符实了。
好吧,其实晚年的张振勋还是兴办了一点真正利国利民的事业,但现在的他肯定还没这个意识,而他今天的态度和反应也说明了这一点,比起华人的出身,他更多地还是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商人。(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