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再说搬迁(1 / 2)

飘零烽烟起 金苦棒 3648 字 2017-09-15

第十九章:兄弟二人齐访墨门。

山里面的冬天,异常寒冷,接下来的几天,在韩老伯的指点下我们又陆续套住了十多只山鸡和打了两头野猪外,二十多个人并没有多大的收获,两位堂兄没有刚进山的热情,山上太过寒冷,我们几个萌生了回李家庄的念头,第三天早上,我们一行人收拾了这次收获的猎物,按照来时的路线,我们在将近傍晚才赶回了李家庄。

兄长王允早早就在村口等着我们,原来母亲一直担心我和堂兄们的安全,让兄长一定在村口等待,见到大哥时,他显得很焦急,尤其是见到王襄满脸的伤痕。

堂兄王襄满不在乎地说:”大兄,不妨事,我亲自杀死了三条狼,回去好顿狼肉吃。“

”没事就好,你们进山打猎需注意安全,要不伯父知道了,会怪罪我的。“

兄弟几人说说笑笑地便回到了家中,用过晚饭,大家都感觉到太累,两位堂兄早早就歇息了,我知道大哥肯定有事要找我谈,我便随着兄长来到了他的房间。

”王莽,你跟李家的三位夫子平时制何学问?“

”兄长,学些四书五经的学问。“

”是吗?我怎么在你书案前有墨经的书简。“

”兄长以为墨经如何?“我有点小不服气。

”墨经是先秦墨家学问,精深博大,你一六岁孩童,是否跟李家三老学习。“

是的,兄长。”,我知道这是隐瞒不住的。

“莽儿你可知道,我大汉以孝治国,推崇儒学,学墨者学问无助于你以后出仕为官。”

“兄长,莽儿知道,但儒家学问无助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莽儿学墨学是为知行合一,非为致仕也。”

“王莽,话虽如此,你难道不入仕为官吗?”

“莽儿无意官场。”

“要经世致用、知行合一,你不出仕,那如何实现你的抱负。”

“大哥,我们王家有你入仕就行,小弟只想在家侍奉母亲,居守田园。”

“莽儿,还是你意境高远,兄长不若你,不过对于学习墨门之学,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弟知晓,请兄长不必担心。”

“看来,李家必是此间隐世的墨者,明日你和兄长一起去拜访李家,切不可失了礼数。”

“诺,兄长。”

李家庄,宽大的正厅内,我和大哥王允跪坐在几旁,喝着这个时代有着特殊味道的煮茶,等着李家家主的到来。

太约过了两刻种左右的时间,李炳昌和三老走了进来,我们忙站起来。

“莽儿见过三位师父,见过伯父大人。”

“莽儿请坐,这位便是你兄长诸曹王大人吧?”

“李伯父,正是侄儿王允。”

“你兄弟二人不必多礼,不知王大人到府上有何要事。”

“伯父,我今天来看伯父,一来是感谢三位族老对王莽的授业之恩,二来是有要事同伯父商谈。“,说着王允左右看了看,我莫名其妙地看着我大哥,兄长你要谈什长事就不能事先通过气么?

”贤侄请讲,这里没有外人。“

”李伯父,近日我与莽儿交流制学,得知莽儿所学乃墨门之学,小侄对墨门之学并无偏见,只是绣衣卫被杀之事非同小可,凡是有心之人皆可看出端倪,朝庭中石显石大人也不会就此罢手,不知伯父将如何应对?“

李伯父看了我一眼,笑着答道:“依侄儿之见,我李家庄将如何应对?”

我心中想,天地良心,我可没跟我大哥说过这些情况,全是我大表脑洞大开,精准分析得出的。

“伯父不必多虑,莽儿并未告诉我实情,允擅于公文巧案,从中分析得出,如果伯父为长远计,应早作打算。”

“侄儿认为我们应如何作打算?“

“侄儿认为李家应早迁往他处以作长远之计,如果朝庭查清上次绣衣卫被杀之事与王家无关,而是与墨门有关联,那时墨门要想迁往他处已经很难了,侄儿话尽于此,请伯父早作打算。”

“多谢侄儿提醒,既然侄儿坦诚相待,劝我等避祸,我也真诚相待,我们正是墨门。”

“你们是墨门?”,现在轮到我大哥惊恐了。

“是的,侄儿,我墨门在此已经二百余年了,没想到阴差阳错与你王家还有此渊源,王允你可知我墨门和你祖上的渊源。”

“我也是从病故的父亲口中得知,不过由于朝庭原因,我王家从未对外提起此事,这也是劝伯父早作打算,迁离此地的原因。”

“既然你兄弟都过来了,就请到我墨门谷见一见巨子,我们接下来的决定,与王莽有关,兄长看了我一眼,眼睛里满是疑问,我也一脸迷茫。

”伯父,与我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