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海吓了一跳,忙追问道:“怎么了杏儿,出什么事情了吗?”
“不是啊少爷!”黄杏有些焦急地道。
“你的口水快把衣裳浸湿了!”
尚海:“……”
紫禁城宣政殿中,大明每日的朝会依然在正常举行。
御史杨涟走出队列,躬身奏道:“臣杨涟有本上奏!”
一个小太监疾步走了过来,将杨涟的奏折送到龙案上,朱由校打开奏折随手翻阅。
就听杨涟躬身继续说道:“自三月沈~阳、辽~阳战争之后,常闻建奴魁首努尔哈赤欲迁都辽~阳。
后金建奴野心勃勃,其志非小,还望陛下早做决断。
后金弹丸之地,人口、粮草、军械、火药皆不如我大明,之所以能够屡次得手,关键在于辽东战役所托非人。
臣愿保举一人主持辽东防务,只要此人出马,陛下可高枕无忧。”
朱由校听到这里来了兴趣,忙追问道:“不知爱卿保奏何人?”
杨涟挺直身体,朗声道:“臣请陛下准许左庶子,恺阳先生孙承宗升任兵部尚书,主持辽东防务。”
一石激起千层浪,杨涟话音刚落,很多文武大臣也站了出来,联名保奏孙承宗。
朱由校心中一惊,随后满脸的不悦。
“恺阳先生是朕的老师,负责教授朕的学业,如何能够擅离。杨爱卿,你还是另选旁人吧!”
杨涟见朱由校拒绝,同身边的同僚互相交换了一个眼神,再次躬身道:“恺阳先生有经天纬地之才,担任左庶子一职实在是大材小用。
臣等再次恳请陛下,能够准许恺阳先生主持辽东防务。”
朱由校猛地站起身体,大声道:“不许!我大明人才挤挤,难道除了恺阳先生,就再也找不出其余合适人选?
朕说过了,恺阳先生是朕的老师,这段时间哪都不能去。”
眼见朱由校已经有了怒火,杨涟却没有退缩,三次奏请让孙承宗赶赴辽东。
朱由校听了,依然是不许。
眼见争执不下,内阁首辅刘一燝站了出来,开口道:“恺阳先生本是主持辽东防务的最佳人选,陛下既然不忍心恺阳先生远离,臣这里还有一个人选。
只要这个人经略辽东,沈~阳、辽~阳之事,必然不会发生。”
朱由校见朝中群臣不再要求孙承宗前往辽东,顿时松了一口气,开口问道:“既然是首辅保举,那此人一定错不了。
就是不知道是何许人也,居然让首辅有这样的信心。”
刘一燝躬身行礼,开口道:“兵科给事中朱童蒙曾经去过辽地,辽民纷纷对他垂泪称道,说几十万生灵都因为熊廷弼一人才得以保存。
熊廷弼如今闲赋在家,陛下一纸诏书就可以将其招来。有熊廷弼经略辽东,陛下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朱由校听完刘一燝的话大喜,忙下旨封熊廷弼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驻守山海关,经略辽东军务。
兵部尚书张鹤鸣又趁机推举王化贞为辽东巡抚,熊廷弼和王化贞一文一武,共同负责辽东事宜。
朱由校不疑有他,依旧准奏。
于是,历史进入原有的轨道,不以任何人意志为转移,稳步向前滚动。
历史上举荐孙承宗的是方震孺,这里为了情节需要改成杨涟,读者莫怪。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