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成语叫“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体现的就是布局之人在很多情况下的顾虑。要想做好布局之人,就要知道相机而动,即依据客观形势来采取行动,只有时机成熟,客观条件满足之后,才能有所作为。但在现实中的不少时候,做事的时机总是不成熟,甚至还会缺少一些重要的条件,这时该怎么办才好呢?是一直等下去,还是无奈地选择放弃?其实,真正深谙厚黑之术的人,在这种情况下会有第三种选择,也是最好的选择——自己制造“东风”,创造条件来成全自己的事业。西汉时期的陈汤就是这样一个深谙厚黑学精髓的人。在困难面前,他敢于当机立断,制造办大事的条件。
[图片]陈汤灭匈奴郅支单于之战。
西汉汉元帝时,陈汤担任西域都护府副校尉,与他的上级——校尉甘延寿一起奉命出使西域。当时,西域的情况十分复杂,北匈奴的郅支单于用武力兼并了呼偈、坚昆、丁令三国,使自己国的国力逐渐强盛起来,他还杀害了汉朝派去的使者。最后,他担心汉朝会出兵报复,就向西跑到了康居。康居王对郅支单于很有好感,就将女儿嫁给了他。有了这个后台以后,郅支单于多次从康居借兵袭击他的邻国乌孙国,劫掠人口,抢夺牲畜财物。乌孙国王害怕他的军事实力,不敢还击,带领部族逃得远远的。郅支单于的势力因而日益膨胀,拥有了千里之广的势力范围。他倚仗自己实力雄厚,对康居王也摆起了架子,非常不尊重他,甚至有一次在盛怒之下杀死了康居王的女儿、贵臣等数百人。同时他又派出使者到阖苏、大宛等小国,胁迫他们年年进贡。这些小国慑于郅支的淫威,都不敢不从。
在郅支单于横行的时期,汉朝曾经三次派出使者到康居,索要先前被杀害的使者的尸体,郅支单于不仅不还,还出言侮辱汉使,称“居困厄,愿归计强汉,遣子入侍”,连讽带刺,真可谓是狂妄至极。
陈汤与甘延寿在奉命出使西域前就了解到了这种情况。当他们走出汉朝边境的时候,陈汤就对甘延寿说:“郅支单于剽悍残暴,称雄西域,如果放任他发展下去,肯定会成为西域的一大祸患。现在,他居于遥远的康居,疆土不稳,也没有善于使用强弩的将士,如果我们召集将士,再联合乌孙等国的兵力去攻击他,他肯定守不住城池,就算要逃跑也没有可以躲藏的地方。现在正是我们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啊!”
甘延寿也认为此时适宜发兵进攻,但是他们欠缺一样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朝廷
的圣旨。朝廷不下令发兵,他们就无法调动各方力量来做成这件事。但是,要想让朝廷下旨出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朝廷中那些昏庸的大臣必定不会同意陈汤挑起战火的做法。因此陈汤等了又等,出兵的圣旨还是没有到。面对这种情况,甘延寿认为没有圣旨,不可以自作主张。陈汤则越想越着急,认为如此大好机会,绝对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它溜走。
陈汤思来想去,做出了一个极为大胆的决定:他要自己造“东风”!主意一定,他果断地假传圣旨,调集了汉朝屯田之兵以及附属的车师国的全部兵力。甘延寿正缠绵于病榻,听到这一消息后大吃一惊,想爬起来阻止陈汤这样做。陈汤手握剑柄,愤怒地斥责甘延寿:“大军此刻已经会集,你还想阻止吗?如果不能抓住战机出击,你还算什么将领?”甘延寿只好让他继续行动。于是,陈汤率领各路、各族士兵四万多人,制定了统一的号令,分成几路,大张旗鼓地向北进发,直捣敌穴,最终打败了郅支单于,不但为先前遇难的汉朝使者报了仇,还提高了汉朝在西域各国的威信。
没有“东风”,很多事情就办不成,大好机会就会白白浪费,这一结果是令人痛心的。而有胆有识、深谙厚黑之术的人在布局时不会消极地等待,一味地抱怨,更不会轻易放弃。他们敢于鼓起勇气去自己制造“东风”,人为地促使时机全面成熟,继而发起行动。在这个制造的过程中,我们可用的手段多种多样,有时要用厚脸皮的招数,有时要用冒险的招数,这样才能成功。历史上著名的大泽乡起义也是这样的。秦朝末年,陈胜、吴广在率领戍卒前往渔阳的路上想要起事,可是他们两个人都出身平民,没有号召力,于是他们就厚着脸皮,假借神灵之名宣传“大楚必兴,陈胜称王”,让众人以为他们是天命所归。其实,这就是一次成功的制造“东风”的活动。
风”的活动。
这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