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时运不济(1 / 2)

帝国的黎明 天风恋蝶 3453 字 2018-01-24

那武将赫然是内殿直都虞候王彦升。

“令尊近来可好?”王彦升开口问道。

袁继忠脸色一黯,情绪有些低落,道:“家父在去年不幸去世了。”

王彦升闻言,面上露出些尴尬神情,唏嘘感叹道:“袁公早逝,真乃天妒英才!”

“将军认识先父?”袁继忠问道。

“昔年是同僚,有过几面之缘,令尊的风度让人印象深刻啊。”王彦升道。

两人闲聊了几句。

袁继忠也没忘了陈旭这位正主,举止之间却有一番风度。

“陈都使军务繁忙,今日在下多有叨扰,还望海涵,恩情不敢忘,改日当再拜访。”袁继忠向陈旭辞别道。

“告辞。”

陈旭道:“慢走。”

袁继忠便转身离开了营房。

“王将军认识这位袁家公子?”陈旭有些好奇地问道。

王彦升闻言答道:“他家算是世代将门罢。当时我和他父亲当时在(后)晋时便互为同僚,同朝为官。谈不上认识,只是一次见到袁家公子还是他父亲生日宴会上见过他一面。距今算了算也有十来年了吧。”

这种事也没有什么好隐瞒的,既然陈旭问了,王彦升也就说了。

陈旭惊诧道:“既然他是将门之后,但我今日一看这位袁公子过得似乎不怎么样。”

袁进历仕三朝,在这个战乱不断的五代十国时代,能活到这么长时间,期间应该是打过无数的仗、立过无数的功,按军功熬资历起码也得爬到禁军中的高级将领,积攒了一定的人脉,自家儿子肯定得帮衬几下。

只是袁继忠已经二十几岁了,才是一名都头。如果他没什么背景还说的过去,但是他出身将门,按道理也沦落不到这种境地吧。

听故事的人有兴趣听,讲故事的王彦升也有了继续讲的兴致:“袁继忠的父亲名讳袁进,(后)晋朝时为阶州防御使,陈兄弟也知道(后)晋(后)汉之际,柔然大汗以晋末帝不敬为借口,三十万大军南下,攻破汴京。值晋朝已灭,新朝未立时,(后)蜀国主孟昶趁机出蜀道,窃取秦凤成阶四州之地。”

“袁进率残兵投奔(后)汉刘知远,后追随太祖皇帝。太祖初年,枢密使王峻仗着太祖顾念旧情,性情乖张,骄横跋扈,竟企图挟持太祖,最终触怒太祖,王峻因此被贬官后死,而王峻的党羽也被大片清算。”

“袁进在这场清算中被视为王峻的同党,被贬宋州。之后就是一贬再贬。”

“后来的事我就不太清楚了。”

陈旭略微沉吟道:“那他真是叛党同伙?”

“那王峻在(后)汉朝时就位居高官,之后又在拥立太祖的事情上立有从龙之功,封为枢密使。当时他可谓树大根深,就连太祖当时都忌惮三分,他得势之时权倾朝野,朝野上下无不与其交好,仰其之鼻息。”

“袁进不过是因为杀鸡儆猴,倒了大霉,一路被贬罢了。”王彦升说到这里,不无感叹道,“时运不济罢了。”

陈旭也认同这个说话,附和道:“光有本事不幸行,关键时候还要靠一定的运气。”

“他家原本是在宋州,不知什么时候又回了东京?”王彦升面露诧异,一会儿,又恍然道:“陛下即位之时,便感我朝官军弊病,从那时开始就下诏提拔选招地方上身强体壮的勇士。只不过不久北汉柔然就来犯,没来得及大范围选拔。”

“那袁继忠应该是那时候被调来的东京。”

听罢,陈旭摸了摸下巴,若有所思。

……

这些日子里,陈旭在想着充实着自己的班底,实在是手上可用的人太少了。亲信不过何猛、索虎,其他人充其量不过是下属,朝廷的命令才叫的动。

最好找一个善于处理公务的文士幕僚,再有就是熟悉战阵的将帅之才。

何猛、索虎做过最高的职位只是都头,自己也是如此,根本没有指挥大规模军队的经验,用兵之法并不是看看兵书就可以学会的,陈旭就看过,但是然/并/luan。

单靠自己这点墨水,冲锋陷阵倒是稀松平常之事,排兵布阵、运筹帷幄,暂时没到那火候。

为啥陈旭要着急充实人才呢,还不是因为朝廷的最新动态。

皇帝令左右近臣二十余人各撰《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平边策》,各一首,其中比部郎中王朴的真知灼见被陆荣赞赏,并传达给殿前司、侍卫亲军司等禁军衙门,让大伙好好领会中/央/精神,上下保持高度一致。里面明确表示“先易后难”,先取南唐、蜀国南方两大国。

说白了意思就是先胖揍唐、蜀两国,灭之,再对付周围其他国家势力。

这样说来仗就有的打,陈旭自然需要未雨绸缪,皇帝不是个安分的主,说不定又要御驾亲征,到时候身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