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显说他很快就要忙起来了, 源于武举就要如火如荼的开始举行了。
天启元年,注定了是离国开天辟地载入史册的一年。
先有离月连夺三国,四方宣扬了离国国威;跟着就有王珺贪墨军饷的大案爆发,不少正直大臣内心渴望着将这位嚣张跋扈、霸朝多年的太尉大人推倒;又有兵部官员相继死得蹊跷, 闹得朝中大部分官员私下内心惶惶;再有皇后被人暗中下蛊,差点悄无声息的死翘翘……自然,也有那天下闻所未闻的科举取士的重大国策在离国率先开展起来。
离国的科举不仅有文举,还有武举。
因为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极其新鲜, 又得到了离国广大学子声势浩荡的支持。他们的声音传到了其他国家, 带动着那些国家的读书人也纷纷效仿, 上书朝廷开科举。于是,好些稍有点国力的离国友邦以及属国都派人到离国来取经、观摩这一盛况。
而离国的莘莘学子们和民间学武之人, 更是莫不翘首以盼那开考日子的赶快到来。
随着时间的车轱辘进入下半年,离考试的日子便越来越近,长安城也就越来越繁华热闹了。
文考因为只考一次, 且文人一向被世人尊崇, 因此考试极为重要。加上报名考试的读书人很多,所以文举考试的时间就比较靠后,安排在秋天开考。
而武举却分成了两阶段考,一是理论考试, 二是实战演练, 且重点是在战场上的实战考核。故而,为错开下半年的文举科考高峰,武举的理论考试便在报名截止后的两个月内开考。
自然, 文举和武举在考试时间上的安排差异,也是由于大多数的学武之人文化水平都不咋样的缘故。所以,武举理论考试题目相对文考要简单得多,也就不需要花很多时间来看书备考了。
但是,即便是这样,武举的理论考试还是令好些会武的人望而却步。很多人纷纷说,自己又不想当将军、当军师,考什么排兵布阵之法啊,这不是为难咱吗?连名字都只会认自己的,写封家书都困难啊。
不过,这些抱怨声自然不会被朝廷采纳。
开玩笑,我们选拔的是人才,是要用你来做官的。字都不会认,兵法都不懂,你做什么官?还带什么兵?我们敢把国家和皇上的安危交给你吗?不敢!
林显是离国的首席大将军,又深得百姓爱戴。自然,这武举盛事,他肯定是位相当重要的参与人物。
离国的文举由礼部负责组织,武举则由兵部牵头安排,牵头人自然就是目前声势日旺的兵部左侍郎大人,清王离清,她现在已实质代行兵部尚书之职了。
原兵部尚书沈心,自皇帝离少麟命王珺家中休养,实际被软禁起来后,没了太尉大人撑腰,齐王离月又只四处奔走救王珺,没有人相帮沈心,沈心便在兵部安分了许过,再也不敢在离清面前上蹿下跳了。现在的她,只沦为了离清的跑腿。
离清乖觉,机会来了,便紧紧抱住大腿不放。她在负责这次武举盛事的整个过程中,三不五时的常跑林大将军府。因着武举本是好事,林家军也有很多人去报名参考,故而离清的工作得到了林显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离清以前也不是没有刻意去巴结过林显的,但都不成功,只因为时机不对。后来五鹿城一战后,借着离炎的光,她终于与林显也成了师徒。
当然,林显会支持她,不仅因为两人表面上的师生关系,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林显是皇帝钦点的武举的主考官。因此,他才会对离炎说想要尽快结束授课,忙其他的事情。
离少麟的这一做法,使得林显特殊的地位再次彰显了出来。在一众女将当中,无论何时,似乎林显在皇帝心中的位置都是无人可以替代的。
当然,在科举取士尚未流行起来之前,举荐制一直在一如既往的执行着。
因着莫锦书给离月出了几个好主意,令王珺案的审理再次陷入了僵局,王珺和离月的手下人也暂时没再骚动不安了。由此,他终是得到了离月的重视和信任。离月便举荐莫锦书进了吏部,算是一种奖赏。
离清因为忙着武举的事情,此时已经无暇顾及王珺的案子审理进度,她心中想着王珺那案先拖上一拖,待到将武举这件大事圆满办成了后,再收拾那老太婆。
于是,没了清王的背后支持和施压,刑部的案子也进入了一筹莫展的困局。
刑部右侍郎李怀薇也是个精明人,没人敦促她,她便学着尚书大人姜凤竹那样,索性只由着一腔热血的胡晓珊一个人去忙活。
还好,离炎很快就要加入进来了。只是,离炎的加入并未让胡晓珊展开眉头。
青莲进了俏佳人后,离炎才慢慢晓得,此人来头大有渊源。
原来,搞了半天,这位青莲兄便是金莲和黑莲的大哥。
离炎得知了这一情况后,也暗自庆幸,还好当时在青莲乐府没有做得太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