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第 159 章(1 / 3)

盛唐宠后 王辰予弈 4542 字 2018-04-10

天空中乌云覆盖,满是阴霾, 仿佛连天都被压低了些。

庄子里的大棚里, 那些在本地老农看起来都奇奇怪怪的作物都已经长起来了, 而且就目前看,在古代普遍少肥的情况下,苗肥后长势还相当不错的样子。

得了消息的萧燕绥兴致勃勃,甚至还亲自端了一盆早已经生根发芽甚至重新结出番薯的植株去了萧嵩那里给他看。

倒是此前说过的, 关于李倓该回去了的话题,也不知道是出于何种考虑,萧嵩只是私下里同自家孙女聊了聊,却是并不曾同李倓说起过这件事。

萧嵩扶了扶鼻梁上的老花镜,微微睁大眼睛看着番薯的叶子, 略带惊奇道:“这就是你前阵子说得, 能吃, 产量很高、而且很容易种的东西?”

“对啊!”萧燕绥点了点头, 虽然她完全不记得番薯的具体亩产量, 但是比常规粮食作物大米小麦之类的高很多是肯定的。

沉吟片刻,萧嵩道:“你想把这种作物传出去?”

在生产力不足的古代, 任何关于粮食的事情,都是关乎国家根本的大事。

“没啊!”萧燕绥断然否认了。

正要给孙女解释这种关乎百姓生计的事情, 便是她也不能随便插手的萧嵩难得的别她哽了一下, 顿了顿, 才问道:“那你打算怎么办?”

“先培苗吧!回头幼苗多了, 或者直接把这些番薯埋到野外的土地里。这东西生存力挺强的, 以后哪个山坡上长得漫山遍野都是了,等到哪家农户割草或者是做些别的事情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就会发现了。”萧燕绥回答得漫不经心。

一直以来,她鼓捣的东西其实堪称每个都极为出格,却不曾太过惹眼的原因,除了萧家稳得住之外,其实也是萧燕绥并不热衷于去外面招摇的缘故。

民以食为天,莫说是资源相对匮乏的唐朝,就是她上辈子生活的现代社会,粮食短缺问题其实也是世界性的问题,只不过一直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人大部分不至于缺衣少食,所以对这些事情缺少敏感性罢了。

反正番薯这种东西好长,扔在野地里不管也没什么大事,早晚会被周围百姓发现用处,哪怕挖回来喂猪也是好的,若是以后年景不好,到了饥荒年间,这种野外能吃的东西,自然会充分展现其价值。

便是在现代,推广一个新品种也面临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在唐朝这个时代背景下,大多数的普通百姓是当真折腾不起。

所以,萧燕绥也并不打算自己主动往民间推广,即使在她的意识里,这应该是一件好事。可是,最终是不是揠苗助长,却谁都说不清楚,索性顺其自然,反正番薯就在野地里长着,什么时候挖走那都是随缘的事情,等劳动人民自有的生存智慧告诉他们去种植这些,才是对他们而言最切合实际的方式。

听萧燕绥说完她的打算,萧嵩沉默了好一会儿。

前段时间才感慨完李倓的心性沉稳不似冲动的少年人,自家孙女明明平日里都是说一不二、说干就干的性格,但是,真到了大事上,她这极其稳得住的做派,也是很难得了。

甚至于,萧嵩甚至油然而有一种,难怪这两个孩子从小就合得来的念头……

不过,再细想想,还是觉得,自家孙女萧燕绥明面上表现得再怎么沉稳,其实骨子里还是始终故我,有种说不出的固执和坚持,倒是李倓,或许是从小长大的经历,让他在面对萧燕绥、李俶和李文宁这些他在意的人的时候,总是会更包容一些……

繁华的长安城中,依旧歌舞升平。

便是今日阴雨绵绵,也不曾扰了去华清宫避暑的玄宗和杨贵妃的兴致。

继任宰相的杨国忠和太子李亨之间的争斗愈演愈烈,华清宫表面的平静下,更多的暗潮,在整个大唐王朝中涌动。

转眼已经入秋,玄宗的朱辇也终于从坐落在骊山侧的华清宫中离开,重新回到长安城的兴庆宫中。

不知不觉间,已是深秋露重,年初李宓率军讨伐南诏、而后阁逻凤统一南诏的余音还不曾散去,凛冬将至的前夕,此前备受玄宗宠信、随着李林甫的病逝,和杨国忠争权不休的安禄山,便已经打着“清君侧”的名义,悍然在范阳起兵!

一时间,天下皆惊。

还在山海镇上的李倓得到消息后,匆匆赶来。

因为这番变故,李倓身上的气质似乎瞬间便变得和以往不同了。

即便是早对“安史之乱”有所预料的萧燕绥,骤然面对这般局面的时候,仍旧还是有一种,猝不及防之感……

临别前,萧燕绥亲自送他到了山海镇上的码头,用于航运的水面倒是并不曾结冰,只是,冬日的码头寒风凛冽,便是江南一带,只是在风中稍立了一会儿,便忍不住的发起抖来。

“天冷,快回去吧。”李倓伸手,轻轻的摸了摸她披风上的毛绒滚边,然后直接将帽子给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