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章 免疫錢 教育司?寺?(2 / 3)

本来是担心唐军讨伐,后来则是入冬了,不好动兵。除了靺鞨诸部蠢蠢欲动外,其他几部暂时偃旗息鼓,可这情况也不长久,一旦开春,大唐在不放人,说不定最糟糕得情况就会发生了。

所以,无论如何都要设法把那几万人救回来,最好,最好,最好能从大唐求到一些轰天雷,还有那种能发火得管子,那渤海国就不怕了,甚至,大唐最好能出兵,若是能怂恿大唐出兵讨伐契丹人,那渤海更是高枕无忧。

渤海人是这么想,李忱大概可以猜到。其他几个部落,也是各有算盘。渤海人有生死存压力,到最早。山奚也不慢,契丹人紧随其后,室韦和靺鞨诸部落,较晚到,因为他们路程比较远。不过,再怎么慢得,冬至前都到了。

‘晾着他们。’,李忱这样跟礼部尚书说。冬至前,李忱找来礼部尚书,讨论是否要建立一个教育司得问题。

他把教育看得很重,让道教和佛教,全面普及小学教育。可总不能老让两教设立教会学校。朝廷也要管。

目前,战争结束,还收复了河北三镇。虽然军费会有一个很大的增幅,可是平均算下来,军队开支其实不会增加太多。

所谓不会增加太多的意思是,他把全大唐藩镇都逐步改编,原本由藩镇自行负担、筹措得军费,养兵费用,会被朝廷担下。

李忱采用精兵政策,会提高士兵素质,还采用火器,甚至还要全面实施保甲法,本来应该会提升不少军费。

而不会增加太多的意思是,未来会逐步减少军队人数,这会减少一些开支。其次,会增加免疫钱,算是变相加税了,主要加在商人,和一些工匠身上,还有一些乐户,他们可不会服役,只能交钱了。

还有,李忱改进了大唐铠甲制造工艺,打造甲胄得费用,也会省下不少。这些算一算,大唐军费增加幅度不算太大,朝廷还有钱可以做其他事情。所以李忱把李部尚书找来,要开始建设全大唐中小学校了。

虽然要作的事情还很多,朝廷要花钱得地方还不少,不过来年应该还可以挤出一些经费,投资在教育上。

因为,大唐明年年收入,预计可以突破三千五百万贯,算是达到了元和年间,安史之后大唐鼎盛时期得收入。

会有这么多,主要是河北三镇得收复,替朝廷带来大概一千万贯得税收。这还是统计之前河北三镇收入,没有计入一些新税,才只有这样的数字。若是一些新税在三镇开征,加上收复三镇后,带来的工商效益,收入还会更多,大幅超过元和年间,指日可待。

所以,李忱要把钱花出去,这种必要开支,开始筹备,教育经费不可少,现在和未来虽然有很多花潜得地方,可是先把教育这种必须支出用出去,其他经费不够,其他再想办法。

然后,他跟礼部尚书讨论到,该找那个部门负责。礼部,虽然后世好像某扬翻译说,等同于现代得教育、文化、和外交部。可是,教育职能很弱。

不是他要吐槽古代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当官的人才,不是真的重视教育。一个是国子监与其他四个生产东西得监并列,从礼部得职掌来看就知道。

唐代礼部得礼部司,有掌学校,可是,还监管很多东西。除了学校,还掌礼仪、衣冠、符印、表疏、图书、策命、祥瑞,以及百官、宫人丧葬等事项。简单来说,不是教育,更像一种文化单位。

不是说这些不重要,而是这些不符合他得期待。所以,他要在礼部,增设一个教育司,负责全国教育事项,相当于后世得教育部了。

不过,有些细节问题要讨论,看是要设立一个寺,还是设立一个司。这其中的差别是,司是一政务性质的机构。尚书六部得职责是掌政令,上承君相之制命,制为政令。

而寺呢,则是一个实际执行得机构,六部接受了诏命,会交给寺去执行,司则是督促和制衡。平级单位还有一个五监。寺与监,都是执行得机构,五监不是五寺,是他们掌管营造和生产。所以李忱吐槽一点都没错,国子监,就是一个制作官僚得机构,不算一个教育机构。

现在李忱要把教育单独拿出来,是要成立一个寺呢,还是一个司。司得等级就比较高,不过他实际是一个掌政令得机构。寺,就是实际执行。如果是寺,那就是挂在礼部司下属得一个机构。

讨论了下,教育单独列出,成立教育司,不过礼部还是四个司。之前得体育司,被降格城体育寺,变成教育司底下的一各单位,然后教育司底下,还监管国子监。

体育司得主管,大概会想哭吧,莫名其妙被降一级,不过他们的历史意义已经达到了,大唐目前体育活动算是逐步规范了,体育司也着实作了不少事情。

所以,看在他挺辛苦得份上,教育司的郎中,就由他改任。体育寺,则另外找人担任。

然后,讨论完毕时,礼部尚书就问了,求见得渤海国使节,和其他几族使节该怎么办。李忱就说了,晾着。冬至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