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又得一块地(3 / 4)

重生时空门 鸷鸟皴 4016 字 2016-12-01

新界的最西边说道:“这里,元朗夏村以南,东到德馨楼,一直往下,同德工业大厦、屯门工业中心以西,一直到高球港以北,直到海边都给你。”

我嚓,那可是超过了50平方公里的面积啊,香港什么时候有这么大块地了?

仔细一看,李怡炫才想起,这时候的新界还有很大一片地方都还没有开发,不像后世,找块地都跟见缝插针一般,而且价格还贵的出奇。

秘书说得这块地方,李怡炫知道,非常的荒凉,一个人影都看不见,甚至连毒贩都不愿意去。哪里以前是海盗的登陆点,港府花了很长的时间才把他们剿灭。一直要等到21世纪,才会被港府纳入开发规划。

看到下面的高球港,李怡炫不得不佩服港府打的一手好算盘,飞机所需的零配件正好可以从这里上岸,这样一来,港口也能发展起来。

“这是港府的新城开发?”李怡炫指这上面问道。那块地方的确适合建一个飞机产业中心,可光建厂不行,相关的配套措施也得跟上。不说别的,工人的吃喝拉撒睡总得解决吧,哪里离城、离家那么远,总不能让工人们睡野地吧。

因此,宿舍、公寓、商品房、安置房等都要跟上。住人的房子有了,相关的生活设施也得有吧,商场、幼稚园、小学、中学,各种地悠闲娱乐设施。

麦理浩是想下盘大旗啊。

看来我真是小瞧他了,还以为他只是为了政绩,才希望李怡炫把“空中的士”项目留在香港呢。

现在回想过来,李怡炫是大大的错了,麦理浩是在下一盘大旗。

在后世,人们把七十年代的香港称为麦理浩的时代,是很多香港人记忆中的“黄金十年”。是很多人眼里港督励精图治,港人奋发向上的十年,也是香港意识诞生的十年。

这十年里,麦理浩做了很多事,他成立廉政公署将廉政风暴从公务员队伍一直刮到工商界。

不顾工商界包括亲北方的左/派/人/士的反对,颁布一系列保障工人健康,薪酬、福利的法律法规,提高和增加各种社会福利津贴,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广建公屋解决市民居住问题,广建公立医院为市民低提供低价甚至免费的医疗服务,改善公共交通兴建地下铁,修建大量的公共的体育文化设施。

政治上扩大市民的参与度,财政上推行“积极不干预”政策,经济上支持码头扩建增加货柜吞吐量,成立理科院校培养技术人才,支持本地产业由劳动力密集型向多元化发展,在其任期内香港的电子产业飞速发展,到1979年香港有电子企业1041家,随着大量的社会建设的推行,香港的建筑业也得以飞速发展。推动金融业发展,奠定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基石。

在政治上一定程度上的扩大了香港人的参与度,如增加立法局议席,在自身形象上,麦理浩亦十分亲民,在其推动的“清洁香港运动”期间曾亲自参与清除海滩垃圾活动,1975年更是促成了英女皇访问香港。

种种这些,都是麦理浩在任港督的十年施政时间里一件一件做出来的,在那以后,没有一个港督或特首能达到麦理浩这种高度,更不要说超过他了。

麦理浩主政的十年,是香港人踏踏实实的能感受到经济发展,生活改善,福利增加,社会进步,政府有为的十年。相较于一条河对面的北方,无休止的政/治/运/动,人民生活在动荡不安和极端贫困之中,文/革/武/斗时不时从那边飘来得几具尸体,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香港才是他们最佳的安身立命之地,对香港的认同感也日益加强。

也就是在这十年时间里,香港人逐渐诞生了香港意识。

说了这么多,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没有解决,那就是麦理浩在香港推行大刀阔虎的社会改革的动力是什么?麦理浩在1974年成立廉政公署的时候,很多香港市民似都漠不关心,他们基本上不相信麦理浩真的有勇气和能力清除腐败,麦理浩的诸多改革也是受到各种势力的反对和阻挠,那他究竟是如何完成这些改革的呢?

事实上,1960年代的两次工/人/运/动,尤其是六/七/暴/动对殖民地政府产生了极大的冲击,麦理浩的前任港督也意识到必须改革,必须正面回应市民的呼声,麦理浩的一些改革只是继承和扩大了他前任港督的改革计划而已。

另一方面外交官出生的麦理浩在1971年就任港督前就在考虑香港的前途问题,因为新界的租约到1997年就将到期,而香港未来的归属必将在1980年代定下来,而七十年代则是为未来中英谈判准备的十年,麦理浩认为当时的中国领导人虽然愿意接受现状,但是关于香港未来的谈判迟早会到来,只是越迟越好,具体什么时候他也不知道,但是在中英谈判前他们能使香港繁荣、团结、满足,至少避免成为外界的笑话。

后来他又进一步提出将香港打造成”具有国际地位,具有高素质的教育、科技、文化的工业,商业,财经设备的模范城市“。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