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4 胸怀(2 / 3)

妙手天医 沙漠雪莲90 4533 字 2016-10-12

当人们一提到医术,就想到医术的故乡大尧;当人们一想学医术,第一个就认大尧,认为不到大尧深造一番都难以企及这个领域的高度,那么大尧的医术就被真正地塑造了一个家喻户晓、也是普遍认知度最高的一个品牌。

就算哪位御医的医术,最终被人学会了。依然无法改变其他人认可大尧的事实,相反,他们会觉得在大尧学医是有出路的,他们能学到许多的东西。

这是用通俗易懂的话来描述这件事,而路曼声的构想就是利用现代的一些理论还有自己在古代这么多年的感悟,提出了创办医术学院的构想。

她希望医术能得到更多人的重视,也希望这个时代的医术水平能得到普遍的提高。这样的话,天下间会减少许多因为各种各样听起来就让人心痛和无奈的理由陨落的性命。

因为环境闭塞,和不了解基本的医术常识,多少人因为简单的一个病症就丢掉了性命?

而庸医误人还有假药事件,也夺走了太多人的健康和幸福,如果能提高医术普及度还有他们自我保护意识,拥有一定的判断能力,那么许多的悲剧都可以不再发生。

路曼声在面对每位御医都要完成的一份年终考卷的时候,想的是她再次回到大尧后,站在璐华城外,心里所生起的想法和念头。

这一次回来,她发自内心的想为大尧的百姓做些事。她希望能怀着热忱的心对待医术,也对待这些真心接纳她的人。

大尧目前的机制是有问题的,宫旬那么迫切地与大杨合作,就是因为看到了大尧存在的问题。或许在短短一二十年间,这种症状还不会过于显现,但二三十年后,大尧的状况就会越来越艰难。

因为这些年,其他几国的医术崛起太快了。不只是大杨,善于烹饪的武常和以刺绣名闻众国的大食,都有了重视医术的意识。加上大尧御医常驻这两国,也为这两国带进了先进的医术,也调动了这两国百姓习医的热情。

这并不是一件坏事,一个王朝不求变化,必然会没落。大尧不能靠医术吃一辈子,但却能够寻求各种变化。办医术学院,看似斩断了后路,何尝又不是开辟了条条新路?

育成帝和公孙承御都不知道,原来在办医术学院这个问题上,路曼声才是真正的大行家!她的眼光比他们都要独到,她也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远方。

这个方案,育成帝没有理由拒绝。如果说之前顾虑重重,那么这份答卷完全可以说服他,也能说服别人。

医术学院办到后来,还可以分散到大尧各个城镇,到那一天,大尧将会成为一个更为多元的国度。就像如今的大杨一样,许多守旧的人认为那很可怕,没错,一开始在某些方面有人确实没有办法接受,认为外地人抢占了他们的生机和各种机会,缩减了他们的生存空间。

但这种开放却是必要的,大尧这些年正在积极地走出去,谋求与其他王国的合作。

而经济上率先迈出的一步,则为路曼声这个计划实行提供了可能。

要知道,在半年前,大尧太子亲自出使大杨,他回来后两国的通商口岸便增多了,来往更加密切。

在大尧,处处可见充满着大杨特色的货物和商品,而在大杨,大尧特色也开始登陆各个货架,受到越来越多大杨百姓的喜爱。

大尧百姓从这个经济活动中感受到了好处,对于别的国度排斥也好了许多。而大尧本身就是个温厚宽容的国度,大尧这么多年赖以生存的根基也是源于别国的需求,这从某点就造就了大尧与别国交融的可能性。

大尧并不是一个封闭的国度,医术是没有国界的,而这里的人也带有着这种思维,这是路曼声呆在这里这么多年所有的感悟。

这也是她为什么认为这个计划可行的一个方面,而在那份年度最终答卷上,路曼声用了相当大的篇幅,来描述大尧百姓和这个计划的相容度。她朴实又不失新奇的观点和看法,为公孙承御和育成帝他们提供了新思路。她看待问题的角度,让他们直呼神奇。

在他们眼里,路曼声过去更多的只是一个双耳不闻窗外事的女御医,除了医术,对什么事都不热衷,冷冰冰的,拒人于千里之外。如果不是这份答卷,谁又能相信这样的奇思妙想会是那位冷面女御医提出来的?

而育成帝对宫旬提起这件事,不只是想让他更了解自己身边的女人,也是决定在大尧推行这个计划。

在他正式做出这个决定之前,交由宫旬先去活动,弄清各方的动向和对这件事的看法。等前期的准备差不多了,他再和群臣提出这事。

而医术学院真的办起来,路曼声自然要参与其中。虽然已经嫁为人妻,但她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尚医局的御医。不管什么时候,这一点都不会改变。

宫旬回到正阳宫之后,便去了书房。将路曼声那份答卷仔细研读了一圈,越看越觉得每一个文字间都透露着鲜活的妙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