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的春节, 比过去十几年的春节都要热闹, 恢复高考后首批毕业的大学生干部全数输送到各个用人单位中去,为单位注入新鲜的血液,为建设社会主义添砖加瓦。
这是宏观角度。
狭义上, 所谓知识改变命运,家里出了大学生的这几十万个家庭来说, 尤其是寒门出贵子的家庭,生活条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能够过上个大肥年。
其实改革开放之后, 人们的生活条件都已经改善不少,开放市场经济,家家户户都可以做点小生意,街上的无业游民少了很多, 农村的良田开始陆续推行分田到户,自行负责产量, 每年只要按照规定纳粮, 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增加产量。
日子就在这样的欣欣向荣之中一天天过去。
唐娇娇一家这几年春节都留在S市, 正好唐国华买了辆小轿车, 开车回去也就十来个小时左右,今年的春节,全家人打算直接开车回唐家村过。
许家两老不喜欢在路上折腾, 决定留在S市过年。
反而陆家老太太对唐家村十分感兴趣, 反正陆之延在清河县也盘了个院子, 大家一合计,干脆开两辆车一起去唐家村过年。
唐家村因为“唐氏木业”声名远播,为了方便货车运输,通往县城的路修建得很漂亮,如今从唐家村到清河县只有短短几分钟的车程,陆家老太太和陆之延他们住在县城的院子里也是十分方便。
于是,回唐家村过年的队伍,从唐娇娇一家三口加上三叔,又多了老太太、陆之延和李佳佳,打算开两辆车回去。
陆家老爷子和洛家老爷子的腿脚一到冬天就不是很方便,他俩凑到一块在S市过年。
清河县因为有了“唐氏木业”这个龙头产业,这几年的变化很大,人们的生活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富裕起来,尤其是唐家村民,家家户户有工开,有肉吃,壮丁多的家庭已经用上三转一响。
清河县的姑娘都以嫁到唐家村为荣,媒婆上门说媒,只要不是什么歪瓜裂枣,一说是唐家村的人,女方家里没有不点头同意的。
清河县的人都说,是不是唐家村人一看就知道,精神面貌就不一样,个个精神饱满,抬头挺胸。
“唐老太田螺”如今的经营地址不在陆之延的院子里,已经开了两间分店,东堤和西堤各一间,店面都是老太太赚了钱盘下,唐国兴夫妻俩一人管理一家,每家店分别再请几个人,做成大排档的形式,酸笋田螺如今只是他们的一个招牌菜,当地人提起”唐老太田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也成了外地人来清河县必吃的一家饭店,是清河县其中一个小标签的存在。
前不久县政府前面新落成的商业城,其中一层专门做饮食,为了打响招牌,拉动客源,政府免租诚邀唐老太加盟。
唐老太大手一挥,免租不必,打个折扣盘两个门面倒是可以。
县政府二话不说,以八折优惠的价格卖了两个门面给唐老太,但是起码其中一个门面必须经营“唐老太田螺”最少三年。
协议达成,皆大欢喜。
老唐家一门四杰,大学生遍地走,如今唐振华是“唐氏木业”的精英骨干,唐老太是清河县饮食界的翘楚,老唐家的日子过得是红红火火,前来给唐振华说媒的人差点踏破他们家的门槛。
唐娇娇一行浩浩荡荡回到清河县,先到陆之延的院子把行李卸下来。
饶是见过大世面的陆老太太看见这座古香古色韵味十足的不可多得的院子都惊艳连连。
”之延,你这院子买得好,这梁上的雕花一看就是出自名师之手,这院子的设计风格结合了奇门遁甲风水命理,甚至朝向也是很讲究,这院子的原主人一定是个德高望重的人。“
陆老太越过二门,果然看到里面错落有致的假山锦鲤池,只是看到风雨桥上岁月的痕迹和好几处被破坏掉又修复过的亭台,蹙了蹙眉头。
她叹了口气,”可惜他们的后代没有好好珍惜,也破坏了这宅子整体的风水,难怪连祖宅都要转手,趁着这次回来,再找人翻新一下吧,尽量保留原貌。“
李佳佳咋舌,“外婆,临时住的宅子还这么多讲究呀?”
老太太笑了笑,“这么好的宅子到了我们手里也是缘分,自然要保护好,这横梁上的雕工指不定失传已久……”
老太太说到这里,声音戛然而止,注意力全然被跟前封尘的屏风吸引了去。
她几乎是小跑上前,围着屏风转几圈,面露惊叹。
“之延,这屏风是原主人暂时放这里,还是你一并买下了?”
“奶奶,一并买下的。”
老太太不住点头,爱不惜手抚摸着,“好啊好啊,这可是上好的金丝楠木,这雕工也是精彩绝伦,大家手笔,保存得也完整,之延,我敢说你整座宅子加起来都没有这块屏风珍贵。“
唐娇娇眨巴两下眼睛,不是吧?一块封尘的雕花木头竟然如此珍贵?
“倒也未必。”陆之延指了指边上的小库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