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第 122 章(1 / 2)

科技树之上, 所有技能的点亮和发展从来都是无迹可寻的。

玻璃的出现或许只是高温高压下的一场意外,但是随着这意外产出的产物逐渐成为商品,并因这商品又复产生了数不清的价值之后。人们在已经掌握的技术上就会开始变革和创新,以期产生另外价值更高的东西。

碱性马丁炉——也就是现代意义上平炉的产生, 最早是用来熔炼玻璃。

从科技树上说, 应是先点亮玻璃, 再点亮为玻璃服务而诞生的平炉。

可赵霁在赵霁眼里, 平炉却比玻璃又用的多。

玻璃只能作为奢侈品,用以出口从而拉动经济贸易。

但平炉在熔炼玻璃的同时,也可以提纯金属, 增加冶炼成品的种类和精纯程度。

换种思路, 日后玻璃的市场打开,在大宋能够绝对守住制造秘密的前提下,玻璃的产生也不是无限度的。奢侈品之所以能够拥有昂贵的价格,是因为它本身的稀缺性。

少, 且贵。

这两个特性是奢侈品区别于一般品的显著特征。

对特权阶级而言, 稀少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如果要维持玻璃的奢侈特性, 就必须在大宋能找到另外一个出口奢侈货源之前, 维持住它极低的产量。

用人话来说,日后要让买玻璃的贵族能心甘情愿用高价把玻璃买回去, 必须得给贵族们装13的资本。

人手一份的东西没什么值得夸赞的。

只有物品的主人能低调且谦虚地对着前来参观的人说着‘哎,我这个东西,全天下只有10件。’这句话的东西,它带给主人面子上的成就感才能够真正让人内心的‘爽’度达到巅峰。

无论古今,在吹牛逼方面, 大部分人都是有爽点的。

要让玻璃能挣到最多的钱, 就算大宋一天能产出千八百万, 也必须憋着,以一天一个或者几个的速度往外产。

所以说,玻璃虽能带给大宋一比不菲的外快和较稳定的外汇收入。但平炉却能给大宋的军事和科技都带来一次质的飞越和变革。因为平炉除了能提纯玻璃,更重要的,被后人开发出来的用途就是炼矿,产钢。

□□,□□,钢质武器。这三样东西放在如今的战场上,每一样都威力巨大。

前两样物品的材料满大街都是,而以现代人的目光看,制作方法也是简单到了极点。

最后的钢制武器则能够极大增加大宋军队的战力。

此时此刻,赵霁站在工部的院子里,面对着工部画出来的细节图。伸手,手指指尖在其草图上描绘。

熔炼室,空气喷出口,调节阀,换向阀……

他一边比对图纸,一边暗暗倒吸凉气。

这图纸,和他印象中看过几眼的图纸竟相差不大。

仔细比对过之后,赵霁霍地转身:“这图是谁画的?”

赵霁的表情非常严肃,身后的工部官员一时不能分辨陛下到底是喜是怒,扑通扑通跪倒一片,距离赵霁最近的那个人咬咬牙,道:“陛下,它……并不是出自我们之手。”

赵霁:……?!

一片跪倒的官员最后面,一个脑袋苟苟祟祟地抬起来,又垂下了。

短暂的几秒内,赵霁还是看轻了那人的脸:“陆小凤?”

陆小凤本埋着头,听到赵霁呼他姓名之后,索性把头抬起来:“陛下。”

赵霁早就给包拯批了门派宅子,绿帽子事件后,陆小凤就一直呆在开封府旁边不远处的那个‘扫黑除恶’门派里。现如今在这里看到陆小凤,赵霁有些惊讶。“你在这里做什么?”

问完目光一转,竟然发现他身边就是楚留香。

赵霁没想通这两人是怎么在一起的,目光下意识开始顺着方向继续向左看去。

却见紧挨着他们的第三个人已经是个完全陌生的面孔了。

工部的人抓到机会,立刻道:“陛下,图纸就是出自那位之手。”

赵霁顺着工部官员的手指,看到了神秘的大众脸第三人。

那第三人被赵霁用审视的目光盯着,身上出了一层薄汗,连忙上前两步,趴伏在地上:“是小的一时鬼迷心窍。”

楚留香摸摸鼻子:“是我把他带进来的。”

陆小凤接道:“若陛下怪罪,我一同请罪。”

赵霁快被三个人感天动地兄弟情给气笑了。往后走了两步,在露天院子里的木质太师椅上坐定:“到底怎么回事?”

楚留香三言两语,很快就把事情解释清楚了。

底下跪的那人,正是天下第一机关师朱停。

赵霁要拿解树和包拯做幌子,打着赏赐包拯的名义一边做近视镜一边做望远镜。他主意出得好,但底下的人却未必有那个手艺。

白水晶晶莹剔透,但毕竟不是玻璃只是矿石的一种。

相较于玻璃,白水晶具有坚硬,且脆的特性。

要把它打磨成绩效的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