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乡下生活流水账(1 / 3)

谢玉帛的专业老师中, 有一位林教授,六十岁的老中医, 在外面医院也有任职,他每年下乡义诊两次。

林教授去的地方,有北方茫茫戈壁,有南方万山丛中, 皆是交通不便之处,乡下的老人出行不便,医疗知识和家庭经济有限,慢慢“老”死的过程, 有几个能无疾而终?

现代器械无法挺进的深山, 靠望闻问切的中医反而能行, 开个药方, 让他们自行托人抓药, 比病人去大医院看病要容易实现得多。早些年,林教授步行坐牛车, 后来慢慢通车,就开始坐班车, 但是年纪大了之后, 坐车也变得困难,从一年两次变成一年一次。

他偶尔也带学生去,但是一去就是五六天, 大家嫌住宿条件不好, 而且学生们也不能看诊。

这项孤独的事业不知道还能坚持多久, 林教授手里有好几个地点,大约是五六年循环一次。

现如今各种单位的休假机制,确实很难让人挤出五天时间去干一件没有收益的事。

林教授年纪大了,也懒得和人说这件事的意义,大多数时候他选择一个人出发。

但是今年不一样,新生中有一个天分极高的学生,甚至说他根本不用再学什么知识就能直接上手。

年轻人,腿脚好,有热情,只是偶然间在他文件夹里看见一份名单,就说要一起去。

林教授知道他从小是富家少爷,连忙给他打“条件很差”的预防针。

“没事,再差的我都见过。”

龙乾市寸土寸金,谢玉帛给人看病黄金收到手软,但他也不是只认黄金,一句“谢谢”也成。

商言戈听说谢玉帛一放暑假就要先去山里呆五六天,二话不说请假陪他。

随性的作风常常让国师怀疑公司会不会倒。

商言戈不以为意:“倒了就倒了,可以吃国师软饭。”

软乎乎的国师,硬着吃。

软饭硬吃。

谢玉帛想了想账面数字,包括了这一年商言戈赚的钱,感叹:“本国师太有钱了。”

谢玉帛幽幽道:“明天要坐五小时的大巴。”

商言戈只好放开他,转而收拾行李,没人五套衣服是必须的,以防万一,国师还要多一套。

还要装上国师喜欢的零食、浴巾、洗漱用品、小被单、拖鞋、蚊帐……

谢玉帛眼睁睁看着商言戈从衣帽间又拖出第三个24寸大箱子,“我又不是去当少爷的,不能到了那边再买吗?”

商言戈:“到了那里买不齐你惯用的。”

谢玉帛不服气:“我上辈子还吃过草根呢。”

商言戈眼神一暗:“承认了?那回梁河发大水,你监修河道回来之后,瘦了一圈。”

大水之后,周围村庄颗粒无收,粮食惨绝,谢玉帛凭着自己在百姓心中的亲和力,和沿岸村民一起,自发修缮河道保卫家园。

那时他不在京城,发生这事之后,谢玉帛擅自前往处理,回来之后还说那里生活不错,百姓们天天投喂他大馒头。

分明就是靠着跟工人同吃同住,建立起来的信念和信心,偏偏嘴上说得天花乱坠。

存亡面前,百姓的认可岂是那么容易得到?

谢玉帛闭紧嘴巴,为什么隔了这么久,还能揪着上辈子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不放。

最怕陛下明察秋毫。

只能用美色揭过这件事。

翌日,商言戈开了一辆舒适的加长商务车,并且雇了一名山路经验丰富的司机。

谢玉帛的个人用品塞满了后备箱,让国师有点脸红:“待会儿还要去接教授呢。”

你让教授的行李往哪放?

商言戈:“问过了,教授没有行李。”

人家教授一共只带了两套换洗衣服,没了。一下子把国师衬托得锦衣玉食起来,反正商总是很满意。

林教授第一次坐这种车进山,有些感慨,临到来了,还能沾这种光。

一共五个小时,商言戈和司机轮流开,最后一个小时,商言戈坐回后座,谢玉帛眉头一皱,察觉道什么。

商言戈:“怎么了?”

谢玉帛:“我预感那边会停电两天。”

商言戈:要不我们回去?不想让国师吃苦。

谢玉帛:“你要不要到了就回去?没电多不方便……”

他说着说着就闭嘴了。

大家都是从没电时代走过来的,还真吃得了这个苦。

抵达村口的时候,差不多下午一点,村口有个老人一直等着,见车来了,认了好一会儿才敢上去。

教授以前都是做公交到山口,走路进来的。

“林老师您来了,我已经通知大家伙了。”老头满脸感激,“距离您上一次来五年了,大家都还记着您呐,老张说您那副药方特别有效……”

“这回咱不住小木屋了,我们住学校宿舍。”老头解释道,近年来村里又通路又建新小学,但是小学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