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八零知青不回城(2 / 6)

蓝一本正经:“要么不做,要么就往好里做。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二柱瞪大了眼睛,满脸茫然:“啥轮?”

田蓝深深地看了他一眼,真诚的告诫他:“好好干,将来咱们的酒厂糖厂,咱们也是正儿八经的工人。”

年轻人啊,姐愁啊。就你这样,拿破仑都没听说过,我很担心你,别说高考了,连预考都没戏。

秀秀点头,满脸认真:“我听广播说了,南方有的社队厂干的可好了,他们厂里工人的工资跟城里都差不多。”

田蓝挺高兴的:“你有听广播的习惯啊?就该多听听,才晓得外面的世界有多大。”

秀秀有点不好意思。

她以前也不听的,因为要用电池,得花钱,而且也没觉得有啥好听的。天天都是那些样板戏,在学校里听喇叭都听烦了。

她还是看兰花花和老九天天听广播,自己又挣工分有底气买电池了,才跟着养成了听广播的习惯。

天哪,这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原来广播里有这么多好东西。

有小说连播,有革命歌曲和样板戏,还有文学欣赏、外国的古典音乐以及一种她也说不清楚为啥叫轻音乐的音乐和广播剧,甚至连电影录音剪辑都有。

最近她刚听完了《珊瑚岛上的死光》,特别遗憾高效的原子电池还有激光器被炸毁了,如果他们真的留下来的话。像他们赵家沟都不用通电,光靠着高效的原子电池就能家家亮电灯。

田蓝被逗笑了,趁机鼓励年轻人:“所以我们要加油学习考上大学,争取自己研发出高效原子电池。”

英子起了好奇心:“真的有这种原子电池吗?”

田蓝摇头:“我没见过,不过原子.弹大家都知道吧。原子核裂变反应释放出能量,经过能量转化可以发电。核电站应用的就是这个原理。而且我听这个故事里说的原子电池,我认为它最大的优点在于方便携带,相当于把发电机背在身上走。比方说车子,装上这种电池就可以开走,不用油也没关系。”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开始讨论起还没见影子的原子电池的应用范围。

最后还是长平感觉大家好像跑题了,扯着嗓子提醒众人:“干活干活啊,酒和糖都不够卖了。”

二柱点头,指出了他们面临的困境:“咱们人手不够用,发酵池不够用,糖化缸也不够用了。”

总而言之,产能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最关键的是人手太少,要是人多的话还能盖泥巴屋,多挖几个发酵池,多放几个糖化缸。反正无论是高粱壳子、玉米芯还是山芋粉渣,都是喂猪的饲料,根本不愁没来源。

小云大着胆子道:“我妹妹她们放假了,也可以来干活。”

话音一落,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了她脸上。

吓得小云头皮发麻,都不知道该怎么说下去了。

她承认她有私心。她希望她两个妹妹能到知青点来打零工,多少挣点钱。

她家没有兄弟,就三姐妹,号称三朵金花,都上了中学。她今年高中毕业,她大妹刚上高一,小妹念初二。

本地挺有意思的,农村主流社会思想还是认为女娃娃没必要念太多书,上个小学认识几个字会写自己的名字就行。但婚姻市场上,家境殷实的人家还是偏爱读过中学的女娃当媳妇。

倒不是他们相信读过中学的人脑袋瓜子更聪明,能把日子过得更红火;毕竟在做农活这件事上,力气和经验才是关键。

婆家之所以如此认定,正因为大家都清楚,只有看重女儿的人家才会让女儿读完中学。

只要不是存心磋磨儿媳妇的婆家,谁不喜欢自家儿媳在娘家也是心尖尖呐。

正因为这样,小云才希望两个妹妹也读完高中。

其实以她的年纪在本村,差不多可以讲婆家了。彩礼钱贴补两个妹妹读书,是最现实的做法。

但她不想就这么稀里糊涂地嫁了人,她又心疼爹妈供应她们姐妹念书辛苦,偏偏入冬以后挑河泥筑河堤这种能挣工干的活,根本不是她们姐妹能负担的。

农村又没什么外快可以挣,她们只能干着急,都不敢想开过年来的学费要怎么办。

也是话赶话,小云才脱口而出推荐自己的妹妹。

等到话说出口,她才反应过来不合适。

谁不晓得知青点的工分值钱啊。不管酿酒还是制糖,都是挣钱的营生。社员们的眼睛又没瞎,谁瞧见了不眼热。

上个礼拜,还有人朝大队书记嬉皮笑脸,说知青点的人太少,凑不足一个生产队,自己愿意加入知青点劳动。

结果被大队书记直接怼了回去:“你是知青吗?大字不识一箩筐,也好意思张这个嘴。人家知青娃娃都要高考的,你倒是给我上场考一个呀!”

原本想趁机占便宜的社员被说的臊眉耷眼的,再也不敢提这茬。

其他动了小心思的人也不得不按耐住自己的蠢蠢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