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按亩收税,就逐渐进入了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难以避免土地兼并的结果。王朝开始时会实行均田制,到了土地兼并严重,大部分百姓无立足之地时就会推翻旧的王朝,建立新的王朝,循环往复。
以儒家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就希望恢复井田制,让天下田亩归朝廷分配,这样就可以抑制土地兼并,让贫者有基本的口粮可吃。
但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大锅饭不可取,懂的都懂。
后世儒家大贤们的经济理念,都是从井田制上着手,比如还是按照田亩收税,只是田亩归公。这一点,就已经很接近后世的土地承包制度了。
陈标这一世才认真研读史书。研读之后他不由叹气,华夏这连绵不绝的上下五千年,真是太过厉害。
即便是现代的一些问题,翻翻史书,也能在先人们曾经实施过的政策中修修补补,拿到当前来用。
“天下田地归朝廷所有,而不是皇帝所有。如唐开国时一样,行均田制,男女成丁后皆可授田。但田地只是承包给百姓,以三十年为限。三十年后,朝廷再次进行田亩分配,活着的百姓延长三十年,已经去世的收回田地,再行分配。”
“在土地承包期限内,百姓可以把剩余的承包期限暂时转让给其他人。这转让就相当于土地买卖……”
国以粮为本,民以食为天。
要发展生产力,首先就是从吃饱肚子开始。只有吃饱了肚子,百姓才有闲暇去学习其他东西,推动生产关系向前发展。
管仲曾曰,“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也是同样意思。
朱元璋把下巴搁在陈标的头顶,外面还在下雨,湿润的风有些凉爽,抱着暖呼呼的儿子温度刚好。
陈标说百姓们都有自己的田,就能吃饱肚子。
陈标说不禁止田地买卖,百姓们如果有钱了,可以暂时将土地转让,凑集资本去当商人、去读书、去做其他事,不会被土地绑住。
陈标说当有了更厉害的耕地工具,一个人能耕种更多的地,土地兼并也能增进粮食产量,但这土地兼并必须控制在国家手中,所以以三十年为期。即使在这三十年之内有非法的土地兼并行为,三十年一清查,也不会沉疴难愈。
朱元璋问道:“这样,就可以保证百姓们永远有最基本的活路了吗?”
陈标却失笑:“不可能。爹啊,政策是死的,人是活的。再好的政策,如果没有人来执行,都没用。”
陈标指着自己写的东西:“比如这三十年重新清算一次土地和人丁,如果有贪官污吏和地方豪强勾结,将土地挂在已死的人身上,其实地全是豪强的,就没法抑制土地兼并;再比如某一代帝王干脆直接把这政策给废了……”
朱元璋打断道:“朱大帅可以下令,祖宗法令,后代不可更改!”
陈标道:“如果朱大帅真的下了这道命令,那这大明是真的会很快腐朽啰。爹啊,那天书前半部分的哲学,你还是得认真看看。所有事物都在不断发展中。一切行动都得以当前实际出发……”
朱元璋使劲挼陈标的脑袋,陈标就知道自家爹听晕了。
陈标拿自己解释:“正常的家庭不可能老爹听五岁儿子在这里瞎叨叨,老爹不知道我是神仙童子的时候也不会听我瞎叨叨,但老爹现在抱着我听我瞎叨叨。这就是一切行动从当前实际出发。”
朱元璋有点想笑:“明白了。”
标儿教人永远都是这么通俗易懂,且特别有趣。
陈标道:“所以朱大帅定下这条规矩后,后世在需要改进的时候就可能碍于祖训改不了。而且老爹你读的史书还是少了。史书中有过‘祖训不可改’的先例,结果就变成臣子和皇帝博弈。凡是有利于大臣的祖训就不可改,凡是不利于大臣的祖训就必须变通……爹啊,还是那句话,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
朱元璋黯然了许久,抱着儿子的手臂收紧了一些:“也就是说,皇帝英明的时候,这个新的井田制可以让百姓过得很好。但只要换了一个坏皇帝,或者一个没用的皇帝,再好的政策也没用。”
陈标点头。
父子二人沉默了许久,陈标伸长脖子,用头顶蹭了蹭朱元璋的下巴:“朱大帅虽然对功臣不好,但对百姓不算差。若他能接受这个井田制,至少在朱大帅治理天下期间,百姓能好好喘口气。这时候,咱们就能让大帅做下一步开民智的事了。”
朱元璋道:“百姓都能吃饱肚子,就能安心读书识字,是吗?”
陈标:“嗯。只有知识不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才有可能从内部冲垮腐朽的制度。否则,就只能等外力来摧毁一切,从灰烬中涅槃,绝境中重生。”
朱元璋问道:“标儿,你说的外力是指蒙元吗?”
陈标摇头:“爹,你都出海了,不知道世界有多大吗?我们以为我们是世界的中心,欧洲人也这么认为。我们停下脚步的时候,他们铆足了劲往前跑。你说落后的我们,会不会挨打?我们现在比他们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