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的安排,儿臣也想好了,先全部转运到应天境内训练,让他们见一见我大明江南的繁荣,然后择其优者抽调至西北或北疆担任战兵,其余运回安南,转为地方卫所兵,专门负责剿灭安南境内的不服或贼寇势力。”
“刚才父皇说了,倘若在安南推行摊丁入亩,那里的豪强大族可能会造反,便让这些安南兵去剿灭那些反叛势力,再把获得的土地分给无地的百姓。如此,朝廷又可以得到一批百姓的民心。”
“三年之后,那些因分田或成为卫所兵而受益的安南人,将会成为拥护朝廷郡县安南的坚定支持者。因为这些人当中,青壮皆是有田有粮有军职的卫所兵,而老幼妇女则会为了分到手的耕田站在朝廷这一边。”
“届时,朝廷郡县安南,则成为大势所趋。若有野心之辈,扯旗造反,不需朝廷派兵,仅出动安南本地卫所兵即可镇压。毕竟,已经到手的富贵,谁会不珍惜呢?”
“儿臣也想过直接在安南推行均田,但如此做的话,必然会激起当地官员的强烈反抗,这并非上策,因此才想到用摊丁入亩、吸纳青壮等策略,以温水煮青蛙的方式,郡县安南。”
朱棣听到这里,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他用欣慰的目光看着朱高煦,难掩喜色道:“当初你皇爷爷指定由你作为朕继位后的太子,显然是极其英明的决定。朕纵观史册,实在想不到,有哪个王朝的太子可比肩你的才具!”
“父皇过誉了。”朱高煦道:“儿臣不过是提前做了一番苦功罢了。”
就这样,次日朱棣看完一众宗王及朝臣对管理安南的建言奏本之后,随即又经过数日的深思熟虑,最终决定采用朱高煦“温水煮青蛙”的策略,来管理安南。
于是,在六月十七日的早朝上,朱棣颁布了一道暂时对安南实行军管的圣旨,并昭告天下。
散朝后。
武英殿。
“保儿,你知道朕为何让你坐镇太仓么?”
朱棣负手而立,看着地球仪上的太仓问道。
他的左侧站着朱高煦,右侧站着督漕总兵官兼太仓卫指挥使平安。
平安躬身道:“回陛下,刘家港属于太仓治下,而太仓又是朝廷存储粮食的军事重镇,臣镇守太仓,是为陛下镇守大明的粮仓。”
“不错,太仓之重,一为粮仓,二为刘家港。此港起于南宋,兴于前元。”
朱棣点头道:“前元疆域广大,为实现南粮北运,前元朝廷在短短几十年间,重修大运河,新辟海运,不断扩大海外贸易,使得刘家港成为了当时江南漕运和海运的集结地。”
平安接话道:“陛下所言极是,本朝开国之初,民间传言江南首富沉万三,当时就寓居于刘家港,并经常泛海经商。”
朱高煦指着地球仪上刘家港的位置,对平安说道:“平叔,刘家港处于我大明东海岸线的中心,北连长江,东傍东海,南北与广州、泉州、庆元、天津等港埠的联络十分方便。”
今年五月中旬,朱棣巡视北疆结束后,从直沽口乘船出海,他见此处兼有河海运输之便,位置十分重要,便下旨将直沽改名为天津,即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
朱棣考虑到此地是从海上进入北都的交通要道,下旨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带,筑城设卫,作为军事要地,称天津卫,后又增设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
“平叔请看。”
朱高煦将手指从刘家港往后划到内陆地区道:“刘家港的背后是广袤的长江流域与富庶的太湖流域,维系前元朝廷生存的漕粮便主要取自这一地区的江浙、江西与湖广之地。”
“保儿,朕问你,此次从江浙等地运集粮食,你打算如何行事?”
朱棣沉声问道。
平安思考片刻后,认真的答道:“回陛下,臣打算分三条内河运输线,来运转粮食集中于刘家港。”
“第一,浙西线。海船从刘家港分赴平江、无锡、常州、海盐(治今浙江海盐)、湖州(治今浙江吴兴)、松江(今属上海市区)、乌泥泾(在今上海市南)、江阴、镇江等九处仓库运粮。这一内河航道,可以充分利用江南地区的水路。”
“第二,浙东线。该地粮船,包括福建船,分赴绍兴(治今浙江绍兴市)、台州(治今浙江临海市)和庆元装粮,往刘家港集中。”
“第三,上江线。刘家港开出的粮船逆江而上,至真州(治今江苏仪征市)、应天(治今江苏南京市)和太平(治今安徽贵池市)装粮。”
朱棣抚须道:“你这三条运输线,与前元南粮北运从江南筹集粮食的内河航线一般无二啊!”
“陛下明鉴,这三条内河运输线,确实是节省时间与人力的最佳航线。”
平安抱拳行礼道。
历史上,前元朝廷通过这三条内河运输线路,使得刘家港与长江三角洲更紧密地联为整体,每年春、夏两期漕运,该港集结了约两千艘海船和数万水手,繁盛景况,可见一斑。
“那你打算走哪条航线从海上运粮北